(續前)麻沙蝌兒頭尖嘴小,沒有牙齒,扁扁的身子兩三寸長,黑灰色的細鱗。它們在水裡竄來竄去,迅疾而狡猾。一旦發現哪裡有食吃,它們便蜂擁而至,你吮一口我吸一下地分享起來。老爺看漂相輕微地抖個不停,或者在原地打轉,就知道是它們來了;它們有時也會心血來潮地給你整個黑漂,嚇得你趕緊拉起來。可是不管它們吃得多麼起勁,你就是鉤不住它。如果不管它,看著又心焦得很。況且,有它們肇(sao)窩子,其他魚也不來了。這時候,老爺就只好換個釣位了。
大人們不屑一顧的東西我們小孩子卻視若珍寶。誰能夠釣上來一條的話,足夠他炫耀半天,“看,我釣到一條麻沙蝌兒!”別的孩子也會羨慕不已,第二天還說:“喂,我跟你說,昨天河對門黃大娃兒釣到條麻沙蝌兒!”
怎樣才能釣上來麻沙蝌兒呢?我透過詳細的研究和嚴密的論證發現,我們小孩子釣不到是由於沒有魚鉤;大人們釣不上來,主要因為他們野心勃勃老想釣大魚,用的魚鉤太大。如果鉤足夠小,就一定能行。所以,我也要有魚鉤,要有足夠小的魚鉤。老爺的魚鉤對我來說自然不適用,我又沒有錢買小鉤,只好像大哥哥們一樣用縫衣針做——那時候什麼玩具都是自己做,我已經會做好幾樣了呢!我偷偷找到媽媽的針筒,拿了一顆小針,插進桌子縫裡,一扳,滿心以為就彎成鉤了,結果竟然“啪”的一聲斷了。我心痛了半天,想再做,但不敢再拿針了——小針雖說只一分錢一顆,但金紙紙兒(錫箔紙)裡包著幾顆針,媽媽清楚得很。後來,有人告訴我把針燒紅了才行。於是,我用僅有的一分錢買了顆小針,照他們說的方法,果然做成了一個“魚鉤”。
有了這個神器,在比我小兩三歲的幾個娃兒面前,我自然無比神氣:“看,魚鉤,我自己做的。”他們正在捆蛐蟮兒:“好行勢喲!你釣兩個麻沙蝌兒給我看看?”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穿好蚯蚓,朝它一唾:“口水就是藥,沾到扯不脫”。唸完咒語,提“竿”拋線——我用斑竹兒(這裡說的斑竹兒是一種很細的野生竹,沒有淚痕,不是湘妃竹)做了根“魚竿”。因為麻沙蝌兒往往不會太靠邊,有竿才拋得遠;況且有魚鉤了,還用手拿著線釣像什麼話呢?果然,只一會兒工夫,我就釣上來一條,掛在魚鉤上活蹦亂跳。我將這戰利品在他們面前晃了又晃,得意極了。我像老爺一樣,右手提著線,左手順著線滑下去打算抓住它,不料手剛碰到魚,就嚇得它使勁蹦了兩下,從魚鉤上脫落了,立時把我的興奮三蹦兩跳帶到了堰塘深處。
我在堰塘邊上神起,小夥伴們的嘲笑使我終生難忘。山寨版就是山寨版,我做不出魚鉤的倒刺!要是這“針”的魚鉤能變成“真”的魚鉤,該多好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