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釣魚,很多人認為深水水溫變化慢,較穩定,那麼什麼時候釣深?多深才叫深?釣多深才比較合適呢?這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要根據我們的出釣時機,根據實際作釣水域的整體情況,根據我們使用竿子的長度來說。釣深並不是目的,根據天氣根據魚情,找到魚窩,釣到魚才是選擇釣深的初心。
冬季釣鯽魚,化老師說要釣深水(3-5米),鄧剛大師又說要釣淺水(2-3)米,你該聽誰的?這一點其實無需爭論,釣魚是我們自己的事,根據自身水域的實際情況出發,沒有誰比你更瞭解你所釣水域的特點及魚情,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只要能釣到魚,管它深與淺。 有一些釣友淺水一天能釣好幾斤,釣深水浮漂連動都不動,認為真正開口的魚,都不會在太深。有一些釣友只有在深一些的區域才能釣到魚,淺處一口沒有。這就是水域不同,魚情不同,釣友們認知的不同。
隨著天氣逐漸變冷,魚過渡到深水區也是有一定的過程,現階段可能2米,3米的位置可能就有魚,所以我們不要盲目的一味地追求釣深。在這裡我們姑且把2-3米的水深定義為深水,主要說說作釣的技巧,儘可能地幫助廣大釣友應對好魚情,多釣幾條魚。
冬季魚活性低,吃餌動作輕,釣深水想要有一個好的收穫,就得線上組和調釣上下功夫。我個人的觀點是,線組越細越好,鉤子越小越好,釣鈍的同時,也要能夠有效地去應對冬季氣溫升高時“魚離底”這一現象,因此浮漂一定要調出目數。調低釣低,根據使用的餌重,確定好調目和釣目。比如我們開始是調3目,餌重一目,我們先釣3-4目,讓鉤餌到底去釣鈍,之後再根據魚情變化去下拉浮漂去找口。
浮漂調出目數,才能根據魚情,及時地做出調整,去找口,應對“魚離底”現象。線細,鉤小,餌(輕,小,軟),減少釣離底時的擋口現象,減少浮漂的無效動作,利於我們對於抓口時機的判斷,儘可能減少空竿的機率。
冬季水溫低時,魚會貓在深水區的某一位置,極少遊動,陽光照射水溫回升時,魚在趨溫性的驅使下,會緩慢地離底上浮,隨著氣溫變化如果釣著釣著突然停口,或是有魚星沒口,浮漂有動作常錨到魚,久釣沒口,就要從釣底釣鈍,改為釣離底去找魚,找口。
釣離底時,要慢慢找口,一點點地下拉浮漂,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感覺或發現魚離底了,就直接下拉浮漂5公分這麼簡單粗暴。冬季釣魚就是個“精細活”,不要怕麻煩,我們需要反覆拋竿來確定魚所在的水層,需要多次拋竿去尋找魚口,要有耐心才能儘可能地釣得到魚,釣得比別人多一些。
冬季釣魚,出釣的人群和作釣的情況,因天氣的舒適度可能變數是最大的。可能天氣好人多一些,使用長杆短炮,什麼釣法的都有。前一天你認為不錯的位置,可能今天再去,該位置已經被架上了大炮臺或是已經有人在釣了。釣位的選擇存在著一定的隨機性。此等情況下,我們最好不打窩,直接抽幾竿,然後守一會兒就好,即使打窩也要少而精,把窩量控制好。
冬季天涼水溫低,使用腥餌在水下,尤其是深水,誘魚也是有一定的侷限性,餌料的擴散和味型的穿透力都大打折扣,很多釣友為了能釣到魚,便在餌料誘魚方面動起了腦筋,想要去嘗試著加一些小藥,來加強誘魚,增加在水中的穿透力。
如果你平時根本就不用小藥,或是對使用的小藥根本不瞭解,盲目為之,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如果你用的新增劑味型不對或是量上把握不好,一個正常餌料,一個使用了新增劑的,揉兩個餌團同時扔在水裡,岸邊的小魚可能一個追著吃,一個嗅兩下立馬躲著走,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我的建議小藥新增劑能不用最好不用,只要找到了魚窩,不需要什麼錦上添花,別添亂為好。
感謝您的閱讀,用最樸素的語言,分享最實用的野釣經驗,希望廣大釣友多提寶貴意見,並在此交流分享,點贊關注不勝感激。祝每位釣友都能大鯽大鯉。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