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如果說李白《白毫子歌》中的“夜臥松下雲,朝餐石中髓。小山連綿向江開,碧峰巉巖綠水回”,寫出了淮南青山綠水之美,那麼劉禹錫的《寄楊八壽州》“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塵中白麵人。桂嶺雨餘多鶴跡,茗園睛空似龍鱗”,則將淮南的餘地山川、風俗形勝刻畫得生動形象。
2100多年前,漢淮南王劉安在這裡招賢納士,著書論道,編著了天下奇書《淮南子》。歷經千載,八公山留下了許多神話傳說與成語故事,平添無限神韻。
八公山:千載文明,山水造化
淮南旅遊的第一站,就從聞名於世的八公山出發吧。八公山,古稱淝陵、北山、紫金山,方圓120餘平方公里,大小山峰四十餘座。淮河流經群山文化,曲折環繞而東下,淝河也飄然而來,傍依南麓注入淮河。
走進八公山,“淮南鴻烈”四個隸書大字引人入勝。九尊栩栩如生的人物石雕像矗立眼前,有的懷抱樂器,有的手持書本,一派文人墨客談經論古情景清然而現。漢王朝一統天下之後,建淮南國,淮南王劉安禮賢下士,把天下英氣之士,團結在八公山上,與蘇非、李尚、田由、毛被、晉昌、雷被、伍被、左吳等“八公”聚集於此,讓他們各展才華,各顯本領。漢武帝時候淮南王劉安與他的八位門客才人編著的《淮南子》被梁啟超稱為:“其書博大而又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八公山重巒疊嶂,地勢險要,山中有峽谷盆地可據,又有湖泊溪澗進退,龍藏虎臥,草萋鶴鳴。獨特的地勢不僅成為歷來兵家的爭雄之地,也為八公山“藍色生命的起源地”稱號增添一份佐證。
八公山秋景。淮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作為淮南的一張名片,牛肉湯是每一個淮南人心中不可動搖的一道美食,應該這樣說,一千個淮南人心中便有一千碗最好吃的牛肉湯,許多在外地的淮南人,回到淮南第一件事,就是喝一碗淮南牛肉湯,這個味道是離家的遊子對家鄉的記憶。油酥燒餅色澤金黃,薄層重疊,內外焦脆,香酥可口,搭配牛肉湯簡直人間美味!
牛骨燉好的濃湯,幾片薄牛肉,一把淮芋粉,幾塊八公山千張豆皮,還有用綠豆製成的豆餅,一碗三摻,是獲取美味的正確密碼。就著熱湯,囫圇吸著粉絲、牛肉、豆餅、千張,這過程絕對讓你對酣暢淋漓有著具象化的認知。此時,再來一個熱乎乎的烙饃,往湯裡一蘸,像海綿一樣與熱湯合二為一,口味就像淮南人講話的分貝一樣實在!
淮南牛肉湯。張倩瑩攝
吃完熱騰騰的牛肉湯,下午就能去焦崗湖欣賞水上美景。焦崗湖位於毛集綜合實驗區內,北距毛集鎮1公里,由18條河流匯集而成。在這個美名遠揚的“華東白洋淀”散步,看萬畝蘆葦蕩層層疊疊,像浪花朵朵奔向遠方,一浪接一浪的前赴後繼,跳起熱烈的生命之舞。除了蘆葦蕩,這裡溼地植物豐茂,宛如天賜碧玉。湖中荷花沐日扶風,秋雨來時淡淡而落,欣賞殘荷淨立,也不失為別樣的美。
壽縣古城:底蘊深厚,流連忘返
一山、一水、一城牆。看過八公山,第二天從淮南市驅車一個小時便可以到達壽縣,去這裡的古城牆走一走。
壽縣古城牆是全國七大古城牆中唯一儲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登東門賓陽門,瞭解壽縣古城牆歷史。佇立在壽縣的靖淮門下,抬頭仰望,彷彿看到,守城將士們把持著一個個垛口,手持弓箭,劍拔弩張;烽火臺上,煙火熊熊,臺臺相連,隨時在向守城官兵發出預警的訊號;城門頭之上,旌旗獵獵,號角嘹亮;兩軍廝殺,音猶在耳,歷史上的數次古城保衛戰如在眼前。
瞭解一座城市的最快的辦法就是到它的博物館看一看。走過壽縣古城牆,便可以去西大街的壽縣博物館走一遭。作為安徽省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它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縣博物館以收藏壽縣域內出土的歷史文物主為,側重收藏楚文化體系文物。
漫步館中,古樸文物一件件陳列,彷彿看到時光荏苒,時空變幻。 "越王者旨於賜"劍、羊首尊、犧首鼎、楚金幣以及金棺和銀棺等,都是鎮館之寶。其中,"越王者旨於賜"劍在發掘時就帶有一絲神秘色彩:劍身正反兩面分別刻著“越王越王,者旨於賜”八個大字,字文為用綠松石鑲嵌成的極有裝飾韻味的鳥篆書寫,專家根據劍上文字及歷史記載,一致認為該劍應是越王勾踐兒子使用的劍。當年曹丕在詩中贊其“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芒”,滄桑兩千餘年後,細細觀之,似乎絲毫不減當年之銳,讓人不禁神思,我國古代的兵器鑄造工藝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了呢?
走幾步就能到報恩寺。它坐落於壽縣城內東北角,據《壽州志》記載,報恩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寺內兩株千年銀杏栽植於唐貞觀九年,樹齡已有一千三百餘年。
每到11月底,駐守於寺內的兩株參天銀杏搖曳金黃。兩株銀杏一雌一雄,葉黃葉落期一先一後,蒼勁枝幹迎風簌簌,高入雲天,金黃葉片神光嶄然,好似龍鱗金甲。輕風拂煦,飄然謝落,滿地碎金,鋪灑在淨地之上,像平鋪的金色地毯,像散落的金色古書。碧雲天,秋風過,片金灑,這是古城土地的樸實繁華。
上善若水,大美古塘。位於壽縣城西南的安豐塘,古稱芍陂,比李冰父子興建的都江堰還要早300年。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築了這個大型水利工程,充沛的安豐塘水屯田濟軍,滋養萬民,奔流至今。
壩上白水天邊起,壩下蒼翠望無際。這個“天下第一塘”蓄水量最高達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63萬畝。塘內盛產銀魚、河蟹、鯿魚、青魚等,嚐嚐當地的河鮮,滋補又美味。孫叔敖紀念館在安豐塘北岸靜默佇立,這個始建不晚於北魏的祠堂為了紀念孫叔敖造芍陂而建。漫步殿中,歷代安豐塘碑記、安豐塘灌區圖示成列其中,前人的接續努力從未間斷。還清閣、崇報門、明清碑刻等扔儲存完好,古樸的印記就好像安豐塘水,默默不語卻澤被萬物,隨時光向前奔走惠及後人。
走在壽縣這座千年歷史的城市裡,遊客總是無可避免地尋著豆腐香四處張望。一天的遊玩下來,怎麼著也得坐下好好品嚐一下豆腐宴。吃貨說,壽縣的豆腐離了這裡的泉水便不是同一物,壽縣當地人則說,離了瑪瑙泉便沒有他們摯愛的味道。
自淮南王劉安無意中發明了豆腐,整個中國人的餐桌便再也離不開這位清麗“佳人”。豆腐的脾性,圓融而通達,不爭而包容,因而世人用盡十八般武藝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豆腐佳餚,享盡其柔滑細膩之美。古籍中記載,“泉水從井底冒出,太陽一照。流光溢彩,光彩奪目,如同瑪瑙而得名瑪瑙泉。”它源源不斷地滋養著世世代代的壽縣人,水質上佳被用於製作豆腐。壽縣人認為這口井裡湧出的甘甜井水是做出上好水豆腐的關鍵。而瑪瑙泉豆腐宴,當地人更是日日相對,難以割捨。
麻婆豆腐、蝦仁豆腐、菊花豆腐、千頁豆腐、蘑菇豆腐羹、雪液銀球、燕歸巢等二十多道菜組成了一桌豆腐宴,是淮南人辦大事宴請賓客時首先想到的最高禮遇。
如今,壽縣豆腐宴從壽縣底蘊豐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和發展了壽縣的豆腐文化,也讓瑪瑙泉豆腐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周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