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這個事情,從古至今人們對它的追求就沒有停止過,當然也沒有成功過。
海外仙山的長生藥,神秘之地的不老泉,現代科學裡生物科學裡的各種課題,甚至於未來科技裡的人際互聯,都在述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但是生物的極限就在那裡,人體這個大機器使用壽命也就100多年,不說永生了,就算突破一下這個極限,現在也到處都是難題。
而且就算永生了,永生以後的我們還是我們麼?
我們人類現在的認知裡,大部分都來源於人類壽命有限,資源有限的前提,如果這個前提不存在,那麼人類的大部分認知模式也都會失去意義。
比如要不要努力工作,要不要追求名利財富,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孩子等等問題,答案都會顛覆。
答案一顛覆,再加上你的身體也完全不同了,意味著從靈魂到身體都已經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人類了,那麼永生其實也意味著成為另一種生命形式。
當然,雖然完美的永生無法達到,但是人類探索永生到如今,也有了一些成果——對於部分永生的追求,有了不同的思路,也有了不同的方法。
甚至也有了成功案例。
比如亞里士多德,比如孔子,他們某種意義上也已經永生了,那是思想和文化的永生。這條路的永生之路相對來說是門檻最低,特別是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
只要你去出一本書,去輸出一些觀點到網際網路上,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至於這些觀點和書籍能否超過你生物學上120歲的門檻,那就得看你的觀點如何了,你創作的內容如何了。
比如最近十幾年流行的網路文學,很多改編成了漫畫和電視劇,電影,未來五十年,一百年後,是否會被後人追認為網路文學的鼻祖呢?
當然現在內容創作門檻極低,創作的人也很多,不像千年前認字的人少,書簡成本高,只要出本書就可以流傳很久,所以現在如果走這一條永生之路,就需要去創作更優秀的內容,有價值的內容。
創作的永生之路,除了書籍和思想,還有組織比如公司,還有類似於基金會比如諾貝爾獎,公司的壽命越來越短,但是品牌有可能穿越百年。
基金會則是有可能實現更長久永生的機構,因為它總是能夠找到一個時代里社會需要的價值和服務,然後它持續不斷的提供,就像諾貝爾獎一樣,就像聯合體兒童基金會。
只要科學還在創新,社會需要諾貝爾這個獎勵,這個世界還會有兒童存在,需要保護,這個基金會就能源源不斷的獲得資金,並且運轉下去。
思想的傳承其實還有一種非常有想象力的永生方法,那就是把自己的意識變成資料流,上傳到網路世界,也就是人機互聯以後意識進入互聯網裡永生。
特別是最近元宇宙越來越火以後,未來是不是會存在一個虛擬世界,很多現實世界死去的人都可以在那個世界很好的活著麼?到時候陰間,天堂和地獄,死去的世界真實存在了呢?
當然這個技術的發展還有很漫長很漫長的一條路,如果說近一點,那就是換一條路,就是AI訓練一個和自己非常相似的AI機器人,讓他代替你活在這個世界上。
《黑鏡》裡有這麼一個片段,一個妻子非常想念車禍死去的丈夫,於是用丈夫的社交媒體的各種資訊訓練出一個AI機器人,然後植入一個和丈夫一模一樣的仿生人體內,從而讓丈夫迴歸這個世界。
還有國外有個程式設計師用他爺爺大量的社交賬號聊天資訊,訓練出了一個機器人爺爺,你只要和他聊天就能得到他爺爺一樣的語氣,一樣的說話習慣的回答,他的女兒從此愛上了和機器人爺爺聊天,每次都能治癒。
思想的永恆方法很多,但是要麼難度高,要麼不一定就是真實的自己,很多人還是想要回到生物學上的永生。
生物學上也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基因上的永生,畢竟人一大部分都是由基因決定的,日本有一個人去了東南亞人工受訓了幾百個孩子,準備帶回日本,如果這幾百個孩子真的長大,500年後整個日本都可能是他的後代。
在基因檢測中,幾百年後浮現自己的面容,是否也是一種永生呢?哈哈
另一種就是純粹的自己這具身體的永生,這也是大部分現代醫學再努力的,從器官移植到端粒的研究,再到衰老過程的整體解析,都是為了永生這條路上多走那麼一兩步。
這條路難題太多了,現代醫學依然是剛起步,不說大腦了,就連基本的消化,免疫等幾個系統都只是搞懂了一部分功能而已,這個還很漫長。
還好,身體層面慢慢來,我們每個人對於“自我”的理解不一樣,那麼對於永生的理解自然也不一樣。
還有人從量子力學去理解,從微觀元素去理解,人就是各種元素因緣際會的集合,那麼永生也可以是這些元素的集合呀?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出生,不是出生,而是因為來自於星空的各種元素因緣際會來到地球形成了你。
而我們的死亡,也不是死亡,而是這一堆元素迴歸了星空,去各自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呢?
某種意義上說,這和那個生了幾百個孩子的人傳播自己基因的思路沒什麼不一樣,我們本身不就是永生的物種了麼?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