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玉髓質珠的老化一般都會說,珠體有磕碰、皮裂之類的,其實大家瞭解最多的還是馬蹄紋。那橘皮紋和葉脈紋又是怎麼回事?
一、高古玉髓質珠橘皮紋、葉脈紋成因
在說馬蹄紋、橘皮紋和葉脈紋之前得先說二個概念:
1、馬蹄紋、橘皮紋和葉脈紋都是高古玉髓質珠的表層風化(老化)現象;那麼都是表層風化,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紋理呢?
2、玉髓質礦物是以二氧化矽微晶體組成的,是以非常微小的顆粒以不同結合方式組成的集合體,有三種組合方式,分別是平行纖維狀、拋物線狀和放射球粒狀。
現在就應該清楚了,玉髓質礦物的晶體組成結構方式不同,在風化淋濾作用過程中,晶體間的破壞是不一樣的,其風化(老化)表象是不一樣的。由平行纖維狀、拋物線狀和放射球粒狀顆粒微晶體集合體組成的玉髓質礦物,在經歷長期的風化(老化)淋濾後,就會在表面出現葉脈紋、馬蹄紋和橘皮紋等微裂紋。
二、高古玉髓質珠橘皮紋現象
圖1 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 圓柱狀天珠 圖片來源《解密古代天珠》
這是一顆新疆庫車縣提克買克墓地出土的圓柱狀天珠,天珠表面放大後可以看到有橘皮紋的現象,這是因為天珠在長期的地下壤液的作用下表層易溶於水的礦物溶解於水析出,再加上礦物晶體間放射球粒狀的集合體,就會形成一個球狀晶體脫落,於是表面形一個個小的土蝕坑,看起來表面坑坑窪窪,就像橘子皮一樣,再經過壤液表面固結膠結作用,就形成了瑩潤地橘皮紋,在珠子的白色蝕色地方還有黃色的色沁。
這是一顆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地出土的圓柱狀纏絲瑪瑙珠,前面要是醜柑的橘皮紋的話,這就是甜橙的橘皮紋,這個橘皮紋要細膩很多,但是可以看出,它的土蝕坑要小很多,這可能與材質本身的質量有關,也有可能與製作時的打磨、拋光有關。
三、高古玉髓質珠葉脈紋現象
這是一顆西藏札達縣皮央墓地出土的圓板狀纏絲瑪瑙珠,這顆天珠在長期的風化淋濾作用下,組成礦物的晶體間的連結力就會降低,在風化淋濾和珠體表面應力組合作用下,珠體表層結合力較弱的晶體間就會產生極其細微的裂紋,隨後在滲透膠結作用下膠體溶液滲入裂紋填充膠結,於是便形成了像瓷器開片一樣的樹葉葉脈狀的葉脈紋。
四、高古玉髓質珠葉脈紋形成探討
以下只是對高古玉髓珠葉脈紋的個人認識,因為採用的珠子不是權威鑑定認可的,僅僅作為參考,說明這一現象過程,珠子年代三千年左右。
這顆珠子在前面已經跟大家見過面了,但是還是簡單地再介紹一下,這是跟老巴手裡買的一顆黑色蝕花瑪瑙珠,珠體呈圓柱狀,從圖下珠體右端可以看出,有瑪瑙條紋,珠體通體失透變白,黑色蝕花微凹於周圍表面,下面重點關注珠體左端。
圖片下面珠子左端表面從上到下由白變黑,表面有細密的開片,就像有些瓷器的開片一樣,表層裂紋張口,裡面填充黑色的膠結物。
圖片上面珠體左端正好被磕缺口,缺口正好有一個半月形的崩口,從這個崩口可以看到,葉脈紋開片延伸到珠體表層內部(沒辦法只有5倍的手機相機,拍的不是很清晰),裂紋裡的顏色為黑褐色,越往裡,顏色越淺,再往裡是珠體的顏色-白色。
從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得知,高古玉髓質珠入土受沁過程是首先在風化淋濾作用下,珠體表面的二氧化矽晶體間的連結力下降,連結力較弱的晶體間會產生極期細微地裂紋,隨後在壤液的滲透作用下向珠體表層內部滲透,並不斷地膠結,就形成了用放大鏡能看到的葉脈紋現象。
五、總結
1、高古玉髓質珠橘皮紋、葉脈紋現象,包括前面提到過的馬蹄紋現象,都是珠體在風化淋濾作用下珠體表面的老化現象,是一種自然現象;
2、高古玉髓珠表層出現橘皮紋、葉脈紋和馬蹄紋的根本原因是,玉髓質礦物的晶體組成結構方式不同,玉髓質礦物有三種方式組合,分別是平行纖維狀、拋物線狀和放射球粒狀。
3、高古玉髓質珠橘皮紋是珠體在風化淋濾作用下晶體脫落,表面形一個個小的土蝕坑,表面坑坑窪窪,形成橘子皮一樣的橘皮紋視覺效果;
4、高古玉髓質珠葉脈紋是在風化淋濾和珠體表面應力組合作用下,珠體表層結合力較弱的晶體間就會產生極其細微的裂紋,並填充壤液膠結物,形成了如瓷器開片般的葉脈紋。
作為一個古玩愛好者,古玩的小學生,認識肯定有不足和錯誤,希望專家老師朋友們批評指正。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資料:
1、巫新華 戴君彥著 《解密古代天珠》 。
《原野·在路上》之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