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紅色記憶,追尋百年足跡。由北京市文物局、故宮博物院、北京博物館學會聯合新華網客戶端共同製作的百集音訊欄目《藏品有話說》已於近日正式上線。欄目從近60家博物館中精選出藏品百餘件,編寫藏品故事製作成音訊節目,透過講述北京地區各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紀念館的愛黨愛國藏品故事,回顧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的百年奮鬥歷程。
第78集 一張“老照片”背後的防雷工程
今天,我們邀請來自故宮博物院的高宏遠,為您介紹一件館內珍藏的文物。
在故宮博物院眾多藏品中,有這樣一張老照片,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建築的橫脊上,安設了金屬線纜,這是做什麼用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的《藏品有話說》,為大家帶來故宮博物院“老照片”的故事。
提到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您可能會想到中國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千里江山圖》,亦或是集多種瓷器燒造工藝於一身的各種釉彩大瓶,其實,在這些耀眼奪目的奇珍異寶背後,還有許多默默記錄故宮歷史瞬間的老照片,它們同樣是故宮的珍貴藏品。
這張故宮博物院的老照片是1957年拍攝的,距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照片中反映的是在故宮安裝避雷裝置的歷史事件。
安裝避雷針時提取屋脊寶匣過程歷史影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自1420年完工至今,這座古老的宮城已經有601年的歷史了。木結構建築最怕的就是發生火災,而造成火災的原因,很多都與雷擊有關。
在歷史記載中,故宮遭遇雷擊至少數十起,僅三大殿就曾多次因雷火燒燬。據《明實錄》記載,在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奉天等殿門災,是日申刻雷雨大作,至戌刻火光驟起,初由奉天殿延燒華蓋謹身二殿、文武二樓、左順右順、午門及午門外左右廊,盡毀。至次日辰刻始熄”。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由雷擊而引發的大火直接將三大殿焚燬,而且一直向南側燒去,將午門及附近的建築全都付之一炬。
清代同樣發生過此類事件。如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太和殿前的體仁閣遭雷擊燒燬。由此可見,在沒有避雷裝置的古代,高大的木結構建築很容易成為雷擊的物件,而且一旦被雷擊中,常常面臨燒燬的命運。古人面對這一問題,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安裝避雷針時提取的屋脊寶匣歷史影像
故宮博物院藏
在多座宮殿的正脊中,都發現了這種四四方方的金屬匣子,稱為“寶匣”。這是古人放置在古建築重要部位的“鎮物”,寶匣中往往盛放著金銀銅鐵錫“五金”元寶、五色的絲線、五穀、銅錢、寶石、藥材等,有的還會盛放經文、如意。
除此之外,屋脊上的脊獸也都包含有祈福消災的美好寓意。古人認為這樣可以保佑平安,其中也寄託了希望建築免遭雷擊的期盼,但這類寶匣常由導電的金屬材料製成,反而更容易吸引雷擊。1984年,承乾宮遭遇了一次雷擊,被擊中的部位恰恰就是藏在建築正脊內的寶匣。
新中國建立初期,故宮仍面臨遭受雷擊的危險。1955年8月8日晚,午門東雁翅樓和雁翅樓東北、東南的角亭遭雷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為確保文化遺產的完整與延續,避免此類危險再次發生,文化部對午門工程作出了重要批示,其中有一點就是“避雷針的安裝問題”,批示中說:“希你館與專門安裝單位聯絡研究。擬出方案報局,批准後再進行安裝。”在此之前,國內在古建築上安裝現代避雷針並無先例。
接到批示後,故宮古建部專家與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工程師共同研發,設計出了適用於我國古建築的現代避雷裝置。然而,在古建上安裝避雷針並非易事,首先要儘量不破壞古建築的原貌。
因此,最初安裝避雷針時,接閃器的線路都隱蔽在了屋簷的筒瓦下。在做接地裝置時,為防止出現電流傷人,接地體必須深埋,但高大的古建築下多為石質基座,不易埋設接地裝置。後來這些問題也都在古建專家的不懈努力下被一一化解。
1957年,故宮在易遭雷擊的17座高大建築上都安裝了首批避雷裝置,開創了我國古建築防雷的先河。
如今,故宮的建設與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隨著更多配電設施及電子裝置的引入,故宮的防雷系統面臨著新的挑戰,同時也進行著新的突破。
在“平安故宮”理念的指導下,故宮人不斷提高安全意識,不斷引入安全技術,力求保護好這座古老的城,傳承、弘揚它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接它的下一個600年。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型綜合性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北京博物館學會、新華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