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東湖高新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4名社群幹事,共有5名博士生、14名研究生競爭該崗位,很多讀者不僅懷疑如今社會已經內捲到這種程度嗎?博士生、研究生甘心去做一名社群幹事,其背後又有哪些原因呢?
學歷內卷,博士生、研究生學歷直接進入面試環節
首先針對這個話題,高學歷起到了什麼作用。答案是肯定的,起碼這19名高材生可以免去筆試,避免了同一大批本科生或者學歷不及他們的考生同做一張試卷,不至於存在很大的心理落差,減少了些許尷尬,算是給予一些慰藉。
可以預料,高學歷在面試過程中可以是一個亮點,但從崗位本身來說,並非說除了博士生、研究生,其他層次的人員幹不了、幹不好。也許本科生憑藉其工作經驗、個人情商更加符合崗位條件,真正做到人盡其用,更加接地氣。
不禁感嘆,讀博留校的時代真的一去不復返,隨著學歷內卷加劇,類似這樣的新聞在往後的日子裡說不定將見怪不怪。
選擇大於努力,專業比學歷更重要
行業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話語:如果站在風口上,哪怕一頭豬也能飛起來。學習是個不斷選擇,不斷修正的過程。結合社會局勢,順應時代潮流是將學識轉為智力成果的不二法門。這19位高學歷人員選擇社群幹事的崗位可能是正面現實、放低身段、紮根基層,更多的卻是專業選擇上的失誤與無奈。
透過檢視其中5名博士生的專業,分別是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作物環境及生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清一色都是非常“高大上”的專業,具備很高的知識壁壘,非專業人員肯定是一頭霧水。現實情況是,“高大上”多數情況下就是難以“接地氣”,不同於計算機、金融、土木等“萬金油”專業,目前社會上缺乏與這些專業匹配的一定數量的崗位,空有一身本領,沒有用武之地。再或者與之關聯的崗位層次太低,與當初目標崗位相距甚遠。
結構性失業,導致體制內崗位內卷嚴重
生化環材、地質、考古等一些所謂“天坑”專業的高學歷人員除了少數能夠進入研究機構從事本專業工作,大部分都會遇到結構性失業。與其在低端崗位苦苦掙扎,倒不如進入體制內圖個安穩,這或許是內心的真實想法。
專業知識與崗位需求錯位,導致高學歷人員競爭社群人員、環衛工人的此類情況不時出現。學生口中的“天坑專業”是學科需求、崗位需求、個人需求三者之間產生矛盾的產物。“天坑專業”學術壁壘高、就業面狹窄、跳槽轉行難也是不爭的事實。
專業認知、學業規劃、社會需求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為了避免就業時的尷尬,高中階段就應該逐步建立對各類專業學科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需求、崗位分佈的瞭解。男怕入錯行,選專業不是開盲盒,就業為主、興趣為輔,如何根據自身定位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是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不同專業、不同行業、不同選擇之下,情況也是天壤之別。比如張三學了計算機,有幸進入一線網際網路大廠,經過幾年奮鬥年薪百萬;李四讀了師範專業,拿了公辦學校的正式編制;小王普通本科,利用大學四年時間順利上岸機關單位。從現實角度看,比找不到合適工作的過剩“碩博人員”更有獲得感。
各位讀者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