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理想ONE單月交付量達到13485輛,一下子實現了中國品牌兩個夢:高階夢和爆款夢。
集齊二者並不容易。一直以來,穩坐30萬以上月銷過萬神壇的車型一直被豪華品牌把持。奧迪Q5L、賓士GLC、寶馬X3,BBA靠著這樣的爆款,在豪華品牌中拉開了與其他豪華品牌的差距。
電動車市場雖然有了高階趨勢,但是銷量最高的Model Y是在把價格降到30萬以下,市場熱度才得以提高,後進入者大眾ID.6為了拉攏中國消費者,也將7座電動車價格控制在30萬以內。
平均售價33萬的理想ONE,打破了中國品牌天花板,無論是傳統燃油車市場還是新能源市場,理想ONE都是中國品牌中第一個實現單月交付過萬的豪華車型。
理想ONE的破紀錄不僅對於理想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對於更多在向高階發起挑戰的中國品牌來說,也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中國品牌衝高受阻的原因
這幾年來,中國品牌一直在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發力高階,也開始在“豪華車前十”的榜單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一個事實不得不承認:
中國品牌一直沒有高階爆款車型。
這也是由中國汽車品牌的歷史發展原因決定的。
我國汽車工業起步晚,從市場換技術,到自己摸索,中國品牌一直受困於核心技術不夠硬,技術能力限制了中國品牌衝高。
其實,在中國品牌中,一直不缺少爆款車型,但是這些爆款車型的天花板大多止步於15萬元。中國品牌大多在低端車市場打造爆款,這個市場使用者基數大,門檻低,更易成功。
從低端車起步,到技術能力的掣肘,直接造成了對品牌的限制,曾經在汽車市場的很多年,中國汽車品牌與“made in China”一樣,在消費者認知中都有一種不夠檔次的感覺。
中國品牌也嘗試包裝一個新品牌,沒有歷史包袱的衝刺高階,從最早的觀致,到魏、領克,仍然是摸著石頭過河。
這些新品牌在技術能力、品牌包裝上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使用者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中國品牌們每推出一款車型,必定會瞄準一款合資車型,圍著目標車型狙擊,價格比它更有優勢點,配置比它更豐富一點,這種做法帶來的市場熱度往往非常短暫,很多車型最終出現了高開低走的現象。
一直以來,B級、C級轎車,中高階MPV、30萬級以上SUV市場,都是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豪華品牌難以抗衡的細分市場。
受困於追著合資品牌打的思路,多年來,中國品牌一直困在圍城中,沒有跳出細分市場格局,仔細思考使用者的需求究竟是什麼。
其中失敗的案例觀致曾收穫的評價很值得玩味:是好車,但不是好賣的車。說到底,產品定位模糊是根本原因。
當政策釋放了電動車風口,中國品牌再一次嘗試抓住機會。中國品牌開始在20萬級市場擁有一席之地,在30萬級、40萬級甚至50萬級市場嶄露頭角。中國品牌抓住了外資品牌在電動車市場進展緩慢的風口時間,但是在中國電動車市場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在這個賽道成為爆款還需要假以時日。
電動車市場的風口理想為什麼遲遲不進
電動車市場的確是中國品牌打造高階產品的好機會。但是,電驅動仍然存在硬傷。
里程焦慮、充電問題以及氣溫低引起的續航打折,都在實際使用中影響使用者的用車體驗。這些問題也不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
因此,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打造高階產品,理想另闢蹊徑。
理想選擇了增程式路線。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以往的增程式電動車紛紛折戟,已經停產的雪佛蘭沃藍達,別克VELITE 5、寶馬i3增程版都沒有被市場所接受。
在增程式路線幾乎要被市場拋棄的時候,理想卻以一己之力盤活了它。
理想選擇以增程式路線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既是站在使用者角度進行產品定義的一次賭博,也是與技術路線質疑的博弈。
增程式技術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續航里程有保障,因為採用的電池較少,也不存在冬季里程衰減過高問題。
東三省雖然是電動車真空地帶,但是在街上卻能經常見到理想ONE。
同時,理想ONE的成功,恰恰說明增程式並不是什麼過時的技術。
其實,之前已經上市的增程式電動車之所以在市場上沒有激起什麼水花,首先是“生不逢時”,技術開發難度高,供應鏈成本高,造成整車售價過高。
並且,這些在海外開發的車型,並沒有真正考慮中國使用者的需求,一輛售價達到40萬的寶馬i3 增程版和將近50萬的沃藍達進入中國,註定是要失敗的。
如今再看,理想ONE的成功也在讓行業重新思考增程式技術的可行性。已經上市的嵐圖Free、賽力斯SF5都有增程版,日產也將e-POWER進入中國的產品佈局提上日程。
除了技術路線之外,理想ONE能夠在市場上脫穎而出,還得益於兩方面:
開啟電動大六座模式;打造娛樂空間,首推全車語音互動和多屏方案。
理想ONE的大六座是十分走心的。前中排標配座椅加熱,並且前中排座椅均支援電動調節,這種標配,在以往市場上任何一款車型上都是不存在的。
四個麥克風可以實現全車語音互動,三聯屏+車輛控制屏的四屏配置,同樣是行業首創。
理想ONE不僅照顧到了家庭用車對空間的需求,也增加了從老到小的娛樂體驗。
與其說是理想ONE踩在了二孩家庭用車市場崛起的時間節點,不如說,理想真正研究了每一位家庭成員在一輛車中的真正需求。
在理想ONE之後,包括途昂在內的很多新車開始主推大六座,三聯屏、跨屏聯動等車內娛樂互動已經開始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車配置表裡。
除了這些考慮到使用者需求的硬體標配,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還提出將輔助駕駛作為標配,因為這其中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
這些標配都是理想希望自己所有的使用者可以體驗到的。
理想的產品定位,沒有以任何一款車型作為競品,是完全對使用者需求充分分析後實現的。
中國品牌在衝擊高階上遇到的坑,理想都繞過了,而理想對使用者需求的挖掘,也漸漸成為一種行業標準。
健康毛利率與可持續的研發投入
剛剛釋出第三季度財報的理想,整車毛利率首次突破20%,虧損僅為2150萬元。
其實一直以來,在蔚小理中,理想的毛利率水平一直較高,虧損也控制的很低。因此,理想也被認為是蔚小理中最務實的新造車企業。
營收、毛利率和虧損程度不僅印證了一家造車企業的盈利能力,在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李想還透露了堅持保持健康毛利率背後的原因:
只有非常健康的毛利率,才能有長期健康穩定的技術研發的投入。
關於此後研發費用的投入計劃,李想也有一個標準:持續、長期地投入10%以上的研發費用。
一向以大手筆研發投入著稱的豐田,研發投入佔營收也僅維持在7.5%,豪華品牌BBA也不過是7%。
堅持10%的研發投入,不僅考驗著一家造車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如果理想能夠在羽翼日漸豐滿之際仍然有這樣的堅持,那也意味著理想會持續鞏固自己的競爭力。
目前來看,理想競爭力的體現之一就是增程式技術。
事實上,以往行業中增程式電動車不夠普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增程式系統和其所需要的全新平臺開發難度大,需要持續的高投入,讓很多看不到前景的企業放棄了這一路線。
理想在增程式技術上的成功,並不是因為繞過了電動車的彎路,而是因為其在這一技術路線保持了持續的研發投入,才得以讓增程式電動車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同時,理想也有電動車計劃:2023年理想將會推出純電車型。
這並不意味著理想在技術路線上做出改變,在理想的研發計劃中,一直在尋求400kW高壓超充技術和4C充電倍率電池的技術突破,以解決理想一直在糾結的“里程焦慮問題”。
在超高壓快充上理想已經有了最新進展:已經進行的電芯實車測試實驗資料顯示,10分鐘充電可實現400公里的續航里程。
保持對研發的投入,也是理想打磨產品的重要一環。
理想的第二款車型計劃仍然是增程式電動車,代號X01,有訊息透露,這是一款高於理想ONE定位的車型,同樣聚焦家庭用車市場,在2022年第二季度釋出,第三季度交付。
時隔三年才推出第二款車型,理想在產品節奏上同樣不夠“傳統”。
關於這一點,李想也曾在財報電話會上回應過:產品投放計劃不會因為競爭對手的速度加快而改變。
理想的產品思路也打破了常規,不以快速鋪車型獲得市場份額來實現。於理想而言,爆款養成的前提還包括給它足夠長時間的市場磨練。
其實,總結來看,理想打造爆款的思路很簡單:在現階段提供市場最需要的產品。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務實簡單的道理,很多品牌恰恰忽略了這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