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近年來,西藏農牧民群眾人均糧食消費量下降、蔬菜消費提高,衣著消費、交通和通訊支出持續增加,醫療保健支出、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不斷增長。“曾經,飲食、衣物等基礎性消費在西藏農牧民的生活支出中佔很大的比重。而現在服務類的消費比重不斷提升,比如健身,旅遊、美容等方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格桑卓瑪告訴記者,“西藏居民的消費結構日趨多元,反映了西藏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從老百姓日益鼓起來的口袋裡,可以發現很多‘秘密’。” 格桑卓瑪說,“老百姓收入增長較快,收入比重多元化、合理化,源於產業業態豐富,為西藏農牧民提供了眾多增收渠道。”
圖為格桑卓瑪(左二)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調研
“位於青藏高原的西藏,歷史上一直以農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大量農牧民滯留在土地上,沒有其他就業機會,收入十分有限。”格桑卓瑪告訴記者,“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藏自治區三大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之間及各產業的內部結構不斷調整和最佳化,經濟發展迅速,西藏人民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生活水平也顯著改善。”
“實現脫貧之前,西藏農牧民的收入比重裡生產經營即傳統農牧業比重較高。此外就是轉移支付方面,比如國家給予的各種補助補貼。然而現在這兩個收入的比重在下降,務工取得的工資性收入在上升。”格桑卓瑪舉例說,“我之前在江孜調研,發現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進駐當地,開展農業集約化經營需要土地集中流轉,土地流轉成為當地百姓的收入之一。土地流轉出去的農牧民依然可以在原有耕地上工作,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勢頭良好,現代觀光農業產業園區正在建設,農牧民可以再掙一份工資。此外,還有些地方受益於交通條件的改善,農牧民可以發展民宿、餐飲等產業,或是將房屋出租給商戶經營,獲得收益。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阿里地區還發展起了苗圃產業,因為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需要,阿里地區大力推進園林綠化建設,班公柳、青海楊等高原樹種在當地的成活率很高,苗圃種植成為當地一些鄉村農牧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除了拓寬產業領域,西藏自治區堅持扶持深加工,注重科技含量,升級換代,創新產品供給,擴充套件產業鏈。“比如青稞和犛牛產業,一直屬於西藏的特色產業,近年來,‘藏青2000’‘喜瑪拉22’‘帕裡犛牛’‘類烏齊犛牛’等優良品種得到推廣,單產水平不斷上升。同時,青稞、犛牛肉、羊毛等產品,經過技術更新改良,從粗加工到精細加工,不但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也增長了產業鏈,產品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挖掘,市場效益不斷提升,農牧民的收入自然也大大提高。”格桑卓瑪說。
圖為格桑卓瑪(右一)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調研
近年來,西藏不斷探索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綠色工業和第三產業,清潔能源、天然飲用水、農畜產品加工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建材等在內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建立。“比如,西藏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電力總裝機容量達423萬千瓦,發電量超過90億千瓦時。從一個缺電的地方,到可以向外提供電力,這不但為西藏帶來了巨大經濟收入,也說明西藏的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西藏的經濟發展,已經不再拘泥於傳統的發展思路,而是針對新的需求,進行新的調整和探索,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從資源優勢變為經濟發展優勢,這就是高原特色經濟。”格桑卓瑪告訴記者,“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高寒’是西藏發展的劣勢和制約因素,但是如今看來,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變劣勢為優勢。比如,位於拉薩市的西藏寧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正是因為西藏海拔高氣溫低這一特點,讓他們的資料執行成本低於內地省份及世界大部分國家。”數字產業也是近年來西藏發展勢頭較快的產業之一。截至2020年底,西藏資訊化指數從2015年的63.3增長到75.8;西藏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企業超過300家,數字經濟規模突破330億元,成為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所以,我們非常期待西藏的‘高寒’特點,能為其創造更多驚喜。”格桑卓瑪充滿期待地說。
越來越多農牧民“身兼數職”,光伏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數千頭犛牛或奶牛的規模化養殖場不斷出現……西藏的產業快速發展和結構不斷最佳化,為農牧民帶來了最直接的收益。格桑卓瑪十分肯定,“隨著西藏逐步融入國家發展一盤棋的總體佈局,社會經濟發展會有更多拓展的空間,產業發展還會不斷最佳化升級,百姓的口袋還會越來越鼓,獲得感和幸福感會不斷提升。”(中國西藏網 記者/孫健 圖片由格桑卓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