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門屬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後門),位於北京市,北京皇城四門之一,是明清皇城北門,也是北京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地安門處於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樓以南。天安門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於1954年拆除。北京城門分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皇城其他三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的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公元1420年,地安門於明永樂十八年始建。
公元1503年,弘治十六年二月重修。
公元1571年,隆慶五年七月修葺。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七月重建,並易名為地安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侵略軍曾在地安門遭受清軍的頑強抵抗。在緊急關頭,慈禧太后帶了光緒皇帝倉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門地安門,再出內城德勝門,走避西安。
民國十三年(1924年)驅逐末代皇帝出宮時,部分太監曾暫棲於此樓。為便利交通,分別於1913年、1923年將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拆除。這位末代皇帝也是從地安門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攝政王府的。
1950年代將地安門拆除,並闢為路。地安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地安門東、西大街,地安門內、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東屬東城區管界;西屬什剎海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與北海地區,屬西城區廠橋街道辦事處轄域。北端至鼓樓,南端為景山。
1954年底,為了疏導城市交通將地安門拆除。
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車輛通行。當時,因為一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持反對意見,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木樑、木柱、木柁、木檁都一一編號登記造冊,連同磚石琉璃瓦等統統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北壇上門內照樣移建一座地安門。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垛在那裡的木質材料全部化為灰燼,移建地安門之議從此也就泡了湯。
2010年,將近50年過去了,如今在天壇北門內尚殘存有少量地安門拆下來的殘磚、廢石和破舊的琉璃瓦,又因為沒有留下實測圖紙,移建地安門的計劃也就無法實施了。
地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門為地安門。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體建築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作為值房,其規制與西安門完全相同。
中華民國期間,為便利交通,1913年、1923年將地安門東西兩側的皇城牆拆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1954年底至1955年2月,以整治道路交通為由拆除地安門及雁翅樓。
1955年,有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存有質疑,有關部門遂將地安門拆除所得的門窗、柱子、過樑、柁、檁等構件編號造冊,連同磚石及琉璃瓦等構件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內北側原樣復建地安門及雁翅樓。但是後來因為天壇內發生火災,堆放的地安門及雁翅樓木質建築構件全部被燒燬,復建地安門和雁翅樓的計劃遂終止實施。拆除所得的建築材料後來用於修建天壇北門。
2004年,北京市政協委員王燦熾正式向北京市政協提出了關於復建地安門的提案。2005年,多位文史學家提議復建地安門及雁翅樓。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啟動中軸線文物保護工程,計劃修復地安門雁翅樓,但沒有動工。2012年,北京市啟動“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地安門雁翅樓復建工程是其中的一項。2013年5月16日,地安門雁翅樓復建工程啟動。2014年8月,地安門雁翅樓主體工程已完工,擬於同年“十一”前完工。
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
地安門是北京皇城四門之一。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為磚木結構之宮門式建築,面闊七間,中明間及兩次間為通道,明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5.4米,四梢間各寬4.8米,總面闊38米,通高11.8米,進深12.5米。正中設硃紅大門三門,左右各兩梢間為值房。門內大道兩側有米糧庫、油漆作、花炮作等機構。地安門內左右兩側各有燕翅樓一座,為二層樓,原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
據文獻記載,地安門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因為是皇城的北門,凡為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出地安門,親祭地壇諸神時也出地安門。
北京城門北京城門分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皇城其他三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的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內九外七皇城四”中“內九”指的是內城上的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徵。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地安門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皇城其他:大明門、端 門、東三座門、西三座門
宮城四門:午 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現代城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
地安門地安門為傳統商業街區,地安門外大街自元代起即為著名的商業街,今有馬凱餐廳、地安門百貨商場、地安門電器商場、地安門藥店、地安門新華書、地安門副食商場、天津狗不理包子鋪、合義齋等各種店鋪數十家。有火德真君廟、舊式鋪面房、後門橋、廣福觀(山門)等市、區文物保護單位。
早年,地安門內設定有許多為皇家服務的衙門,諸如尚衣監、司設監、司禮監、酒醋局、織染局、針工局、巾帽局、火藥局、司苑局,還有鐘鼓司、供用庫、蠟庫、簾子庫、兵器庫、皮房、紙房、安樂堂等。
地安門內的地安門內大街東、西兩側原來各建有雁翅樓一座。兩樓東西對稱,與地安門同時興建,原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功能是皇城後衛哨所。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部分太監曾在雁翅樓暫時居住。兩樓均為磚混建築,頂覆黃琉璃瓦,面闊各為十五間,每座樓的佔地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北端分別靠近地安門東西兩側。1954年,兩樓隨地安門同時拆除。
2013年至2014年,進行了地安門雁翅樓復建工程。由於此前地安門已經拆除、市政道路修建及擴建等影響,新建雁翅樓的建築風貌與原雁翅樓無法全部相同,僅能夠在原建築遺址上東側樓從南往北恢復4間、西側樓從南往北恢復10間。為和原雁翅樓加以區別,設計方案中將部分原歇山頂屋面改為懸山頂屋面,採取斷頭處理,設標誌牌進行說明。
復建後的雁翅樓,東樓4間、西樓10間。總建築面積1041平方米,每間房長4.66米,面積大約30平方米。建築外觀主體為紅色。頂部採用黑火布瓦(古建築中的小青瓦,一般用於廟宇、殿堂等等),瓦下采用壓五墨繪製有牡丹、祥雲等圖案。雁翅樓每間房的正面由格子窗相連。樓內以乳黃色為主。截至2014年8月,各間房之間僅有柱子,相互連通,尚未獨立成房。兩座雁翅樓前各有一個長度大約為兩個10間房的院子,將雁翅樓包圍。
周邊名勝
成吉思汗紀念館
成吉思汗紀念館佔地面積為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前後兩院。在三間展品屋內陳列著成吉思汗家族遺傳物品近40件,其中以600多年前用蒙古文寫成的聖旨和流傳500多年的弓箭等藏品最為吸引人們眼球。在北側的紀念品室內,幾名遊客正在購買繪著白月亮、紅太陽、黃星星圖案的吉祥三寶掛毯。
該館館長巴音稱,他作為成吉思汗35代子孫,一直致力於收集家族遺物,至今已經募集到百餘件精品。他同時表示,正準備在北京或內蒙古建設佔地1.5萬平方米的大型成吉思汗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