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塗磊曾這麼評論房價,他說年輕人買不起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買得起才是異類。如今很多年輕人依靠父母幫忙買房,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然了,這個觀點也有不少人反駁,有人說:自己就是完全靠實力買的房,沒有家人的幫助。雖然年輕人透過自身能力買房值得我們肯定,不過我們應該直視的問題是,真正買得起房,且不需要父母幫助的年輕人比例有多少?
仔細想來,2020年我國住房收入比超過9:1,相當於房價要對應9倍的工資,樓市對經濟的貢獻力度進入轉折點,反而對消費起到反噬作用,在按揭貸款的人群當中,很多人將月收入的80-90%用於支付月供,不敢消費已經成為常態。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買一套房至少要花費20-30年,也正是由於高房價,才致使我國結婚率持續下滑,新生人口量快速減少。
雖然如此,但人們都希望房價漲得越高越好,住房價格要降?專家:房價越高百姓財富越多。
有著“房地產之父”稱號的孟曉蘇認為,我們現在看不到房價下行的因素出現,所以要告訴大家真實情況,不要拿市場下跌的謊言去欺騙百姓。在他眼裡,房市的趨勢始終看貨幣、地價、需求影響,在目前的市場上,M2始終高於GDP增速,土地價依然較高,多個城市依然與房地產互相聯絡,而市場供需錯配、不平衡的凸顯,這就直接導致市場上漲。
北師大教授董藩則認為,剛需撐不起房地產市場未來的責任,因為剛需永遠不會第一個衝進市場,只能跟在別人後面,他們膽子太小了。聽他的意思,似乎只有鼓勵炒房者才算撐得起樓市,要知道他曾經毫不掩飾地鼓勵投機炒作,稱“投機可以平抑房價”等。無獨有偶,專家張五常更是從另一角度闡述,指出在不考慮平衡性的情況下,房價越高代表百姓財富增加越多。
不得不承認,過去買漲不買跌是漲價的最好理由,在那個炒房橫行的年代,哪怕是剛需也抱有這樣的心態,都希望買的房子價格大漲。所以從多位專家如此維護高房價、炒房行為的舉動下,不難發現“買漲不買跌”有著深厚的市場基礎。
不過,時過境遷,當市場開始轉變時,這些專家還沉浸在過去的思維當中,就如同虛構的空中樓閣,經不起任何實踐考驗。因為無論是放開限制鼓勵炒房者入市,還是房價越高對百姓財富的帶動性,都需要有一個大前提:人人都有房子。
舉個例子:一座城市有2億套房子供給,同時也有2億的需求,假設2億人每人都購買到了一套房子,那麼這時候房價上漲,確實能讓所有人都獲益。但如果2億套房子被其中1億人買走了,另外1億人0套房子,這時候就不能一味說房價越高越好了:因為價格越高,則意味著沒房的1億人財富縮水,另一邊又助長了有房人的投機炒作心態,讓市場走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看,鼓勵炒房者入市是行不通的,何況這些年炒房橫行的局勢大家也有目共睹,這類人群都是衝著“買房賺錢”而來,一旦市場轉向,跌掉了他們的首付款,不要房子不還貸款的主要也是他們。
好在,現實的樓市情況與房產學者們的“預測”格格不入,而且正在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第一,高層連續發聲房地產,剛需、改善購房者迎來“被照顧”時代
繼央行對房地產提出“維護住房消費者利益”後,隨後高層繼續發聲房市,提出在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上對首套購房者予以支援。緊接著,各地的“保樓”行動也陸續開展,比如北京、廣東、杭州等地同步收緊房屋預售款的監管,保證城市房屋的有序建設;有城市直接給予購房補貼;還有提示購房者,在購置過程中要防踩坑。
第二,炒房路基本被堵上了,穩定市場只能依靠自住
伴隨著調控環境的愈加嚴峻,國內房地產已經出現兩大症狀:一是房價開始分化,以鄭州、天津、石家莊等為首的北方城市,因為人口吸納數量減少,購房需求下降,住房價格開始下跌;二是限貸令、三條紅線等金融措施下,開發商資金承壓,開始為了回籠資金降價促銷,二手房業主也受到信貸預期影響,開始大量拋售房產,後續的購買力沒有接上來,銷售慘淡。
房價越高越好?央媒發話了
央媒經濟日報多次表達對“高房價”的批評態度,例如在近期的《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態勢不會改變》中,指出我國將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著力於“三穩定”,落實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順應居民高品質住房需求,更好解決居民住房問題。
實際上,正如曹德旺對於樓市的態度,他認為房地產20年吸納了過去的資源和資金,使得很多實體業經營下來根本不如買幾條房子賺錢,所以如今對樓市的嚴格調控,除了讓錯配的資源迴歸以外,也要促使住房的實現和迴歸。
如何買房?需要肯定的是,房價不再是永漲,就連一二線城市也不例外,所以現階段剛需買房,不能一味追尋買漲不買跌,而是要以自住提升為主,比如關注升值的,可以留意一線或是部分新興城市,比如以自身實力為主的,可以退而求其次,一些省會或是準二線城市也不失為機會,像西安、鄭州等也依靠產業實現了發展,畢竟自住不可能一兩年就換房,很多時候要住幾十年的。
房說君有話說,總之,如今摒棄買漲不買跌預期,才是時代的趨勢,只有以自身需求為目的買房,才不會患得患失,否則與投機炒作又有什麼兩樣?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文章為“每日房說”原創,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深究。(撰文:樓市隱隱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