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是一個深度解惑文章,相信很多CBA球迷朋友都非常困惑,為什麼CBA中有這麼多一月份出生的運動員?如果大家是老球迷的話,細數一下那些CBA老球員的生日,一定會發現這個問題。
早在2006年時,當時的某權威體育媒體就曾釋出過一個統計,開啟當年的CBA聯賽秩序冊,你會發現在1月份出生的球員竟然足足有37人,其中不乏一些球星,諸如劉煒(1980年1月15日)、胡雪峰(1981年1月14日)、朱芳雨(1983年1月5日) 、邊強(1983年1月22日)等。
如今雖然這個比例已經小幅度下調,但是在CBA聯賽中一月份生日的球員仍多如牛毛,諸如周琦,趙睿,張鎮麟,徐傑,曾繁日等等等等,一月份出生的CBA球員簡直不要太多。大家普遍認為一月份出生的籃球運動員很多都是改年齡的,縱觀CBA歷年選秀球員的年齡你就會發現,參選的青訓出身的1、2月份就特別多,大學的就少很多。這似乎印證了運動員們改年齡的情況,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此我來解釋一下,改年齡的情況確實存在,那麼改年齡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果你在體校呆過就明白了,早些年國內很多比賽日期是按1月份(新曆)2月份(舊曆)定的日期,如果不改1、2月份就要晚一年,就這麼簡單。這種情況在10-20年前比較常見,但是現在卻非常少見了。
但是,CBA球員們並沒有那麼多改月份的,更多的都是改年份。我記得考研英語閱讀有一篇提過這個現象,為啥1月份的運動員多的問題,最後歸結到努力就會有回報(考研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雖然我沒考上,但是參與了考研)。其實我覺得,因為小孩本來年齡小,1月和12月的身體發育差別就很大,同一年的裡,肯定是大的比小的就有優勢。從反面來說,其實年份都改了,還在乎啥月份了,一起改了不就完了,我感覺邏輯上來說,這就不太像根本原因,很可能人家是80年1月改成83年1月。兒童時期年齡大三個月就能看出身體發育的區別了,按年齡劃批次肯定是一月份出生的強,按學年劃批次肯定是九月份出生的強。
再說了,既然年齡這塊你年份都改了,月份為啥集中改1月份的,這不是告訴人家我改年齡了,還不如我該幾月就幾月,還省事改得少,改個年份就完了。很有可能實際是人家本來就是1月的,只是改個年份。
由此可見,運動員的生日集中在一月份並不是人為改動的產物。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月份的孩子更具備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潛能這樣的論點了。即使不改年齡的地方,一月份出生在職業運動員的比率也是高出正常比例30%以上。
眾所周知,在青訓時同齡人幾個月的年齡優勢就是顯著的。這個國內外論文挺多的,類似的還有運動員中左撇子的比例也是大大高於自然比例,幾乎高一倍。舉例說明一下,10歲年齡組比賽中,大生日孩子表現超過小生日的孩子的比例,肯定高,那麼訓練資源就會偏向於這批大生日孩子,小生日的淘汰率就更高,然後11歲12歲,每過一年,這個比例差距就會更大,到了成年之後,就會有很明顯的體現了,這是個簡單的邏輯分析。
此外,一月份的職業球員多還可以從星座方面來解釋,據瞭解,一月份出生的大多屬於魔羯座,而魔羯座的性格特點可能也是他們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得出色的主要原因。愛較真,愛拼搏,這使得他們肯吃苦,肯鑽研,以至於他們透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了職業籃球運動員。
你們覺得我的分析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