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農村生活,80年代的“萬元戶”,是如何賺到的錢?
現在農民的生活都富裕了,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存款,當下在農村,要說拿出10000元,一般人家都能做到。但是這要是在80年代的時候,那可就了不起了,因為那時候能有一萬元的家庭,就被稱為是“萬元戶”,並且這樣的富裕家庭,甚至幾個村子還沒有一個。
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農民基本上還都是靠種地生活,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經營著幾畝地,每年種植的糧食交完公糧後,除了口糧也就所剩不多,別說能有太多的積蓄了,不少村民省吃儉用還入不敷出,哪裡能集贊下上萬元的存款。
當年哪個村子裡能有一個“萬元戶”,名聲比現在農村的百萬富翁都要響亮,並且也是村民羨慕的物件,如果家裡有男青年找物件,那就更是輕易而舉的事情,天天都會有媒人主動找上門,給這樣富裕農民的兒子介紹女朋友。
在80年代的農村,農民並沒有人像現在一樣外出打工,所以也就很難獲得種地以外的收入,那麼,當時的“萬元戶”是如何賺到這麼多錢的呢?
單純種糧食的農民,很少能有人成為“萬元戶”,種地可不僅僅是現在收入低,在過去同樣收入也不怎麼高。
那時種地投入確實比現在少,因為大部分還是依靠人力勞動,在化肥和農藥的投入上也不多,但是那時的產量也無法和現在相比,並且糧食的價格很廉價,所以農民靠賣糧食的收入也就很有限,因此,80年代時,靠種糧食成為“萬元戶”的農民就很少了,甚至就沒有。
80年代先富起來的農民都是哪些人
在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少部分農民就開始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了。比如有的農民從事加工業、運輸業,服務行業等專案,有礦產資源的地方,有的農民開礦,搞冶煉等。80年代在我村裡,就有不少農民由單純的種地開始經商了。
那些除了種地還從商的農民,就有一部分先富裕起來了,在他們中間就有人率先成為了村裡的“萬元戶”,當然,有部分經濟頭腦的農民,透過養殖業和特種種植業,也能富裕起來,但是相對和從商的農民相比,就顯得遜色了不少。這還就應了“無農不穩,無商不富”那句話。
農民離開家鄉,走上了打工路,才是真正富裕的開始
農民後來逐漸地富裕起來,其實和農業生產的關係並不大,即便是在糧食年年豐收高產的情況下,農民第一產業的收入也並不高,因為種地的投入在增加,糧食的價格增長很緩慢,因此農民種糧的收入至今都比較有限。
隨著農民離開家鄉,走上城市打工開始,才是農村真正富裕的開始,農民打工的收入在年年遞增,“萬元戶”也就慢慢不再被提起,因為農村的“萬元戶”逐漸增多了,現如今十萬元戶,百萬元戶都已經不足為奇了,萬元戶也就成為了當年那一段時期的一種稱呼。
如今農村生活的富裕,仍然離不開第二和第三產業,農民單純的種地收入依然還是佔比不多,打工的收入是大部分農民家庭收入的主流,因此,這也促使部分農民離開農村,放棄種地到城市生活和定居。
但是第一產業也是穩定其他產業的基礎,其他產業也無法替代農業,農業生產還是非常重要的產業,這也是國家對“三農”建設和發展所重視的原因,也許未來會改變農村“從農難富”的歷史,讓農民透過農業生產也能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