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是農民,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雖然離開農村,在縣城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了,可我對農村仍然挺有感情,等我退休了,我願意回農村生活養老。
養牛是沒辦法的事。因為當時,我家兄妹4個,都是幼年期,吃張口飯,一家生活全靠父母掙工分,一年下來,掙的工分,抵不上隊裡分配的糧食,我家是補錢戶,只能把錢湊齊了才給分糧。
而那些有勞力的家庭,既分到錢,又要挑黃燦燦的稻穀回去,看著都眼饞,為了多掙工分,父母就讓我養牛。隊裡政策是養一頭牛抵一個男勞力一年的工分,這樣一來,我們家就多了一個勞力,因此養牛是正確的決定。
我大約從六歲開始就放牛了。養的那頭牛是村民家的母牛下的小牛崽,剛到了斷奶期,就牽回來喂的。記得牽回來的頭天晚上,父親把我哥哥召集到一起問我們喜不喜歡養牛。
我們對養牛挺新鮮,聽說要養牛好高興,都齊聲說“喜歡!”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父親就帶著我和哥哥向養牛的那戶人家走去。
可能是父親提前和養牛戶打了招呼的,我們走到養牛戶門前的院壩一看,小牛已被牽出來,拴在院壩裡樹上,“哞哞”的叫著,牛圈裡傳來大牛的叫聲,母子分離,場面悽慘。養牛戶見我們到了,就把小牛的繩子解開,遞開父親,小牛很捨不得離開牛媽媽,掙扎著不肯走。
父親在前面拉,我和哥哥在後面推,父子三個硬拽著拉回家,把小牛拴在院壩邊的李子樹上,我和哥哥就背起揹簍去割牛草。割滿了一揹簍揹回來準備喂牛,才發現小牛不見了,樹上留下一截繩子,原來是小牛掙斷繩子跑到牛媽媽身邊去了,我們又到村民家,把小牛拉回家,從此當起放牛娃。
當時我們隊的現象就是,男孩子放牛,女孩子打豬草和割牛草。 隊上有十一二頭牛,不說全聚在一起,就是三四頭牛聚在一起,就很熱鬧。隊裡有收了莊稼沒及時種上的荒地,我們把牽在那片荒地上讓牛自己吃草,我們就在坡上玩耍打鬧。
最刺激的是牛打架,公牛確實是天生好鬥,如果兩頭公牛相遇就要打架,要追幾里路遠,怕被傷著,我們這些小孩不敢上前拉開,通知在地裡幹活的大人,他們用稻草紮成火把燒。一個大人拉牛繩,之樣才能把牛分開,放牛挺有趣的。
雖然離開農村老家三十多年,由於故土難離的原因,我的父母仍然在農村老家生活,我沒有脫離農村,熟悉村裡的風土人情,在村裡的路上遇到村民,都要會他們打招呼,他們也會熱情的走上來和我聊天,讓我體會到了村民的純樸熱情。
這一點,比城裡人好。朋友們知道,城裡人回到家裡,把門隨手關上,對門是戶的都不認識,自我封閉隔離的環境裡,反映出人心的冷漠。
現在的農村,植樹造林工作搞得好,藍天白雲下,到處是綠樹成蔭,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家家戶戶通水泥公路,汽車直接開到院壩;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進入村民家裡;條件好的村子,在村委會門前的壩子修建了娛樂休閒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
農村環境條件的改善,吸引了很多以前從農村出來的城裡人,以後老了要回農村老家生活養老的想法,在老家荒廢的宅基地上重新建房。
由於父母長期生活在農村,為我以後回農村養提供了便宜條件。房子重新裝修,安裝了空調、浴霸等生活用品,我回去生活不用建房。
等我老了回到農村老家,種的蔬菜,不施化肥農藥,生了蟲就用手捉,施農家肥,喂幾隻糧食雞,飲食上吃的是綠色食品。
再養一隻狗,閒暇之餘,帶上那隻狗在村裡溜達,遇到村民聊一會兒,一天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讓自己快樂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