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白家山的路程真的是山路十八彎,一路上旅程顛簸,讓人毫無睡意,從車窗望出去,映入眼簾的只有漫山遍野的翠綠。
車子開到半山腰停了下來,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坪上。蘭州大學駐村老師張永雷告訴記者,白家山的很多人都是異地搬遷過來的,從14年到現在,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透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比較富足的生活,馬小軍就是其中一位,他是這裡的養蜂大戶。
馬小軍今年42歲,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蜂場忙活,看得出來他現在對於這一工作已經很熟練了。
馬小軍的養蜂場 常丫丫/攝
韌性:總要跌倒幾次才能積累經驗
馬小軍是從2019年開始養蜂的,滿打滿算,今年才是他養蜂的第三個年頭。剛開始的時候他沒有經驗,只是看到別人在養,他就也想嘗試,於是他自己花了兩千多塊買了兩窩蜂。剛養的時候由於缺乏經驗,導致蜜蜂得了孢子蟲病,患此病的蜂群其壽命會縮短1/3,採集力下降30%,泌蠟量下降25%,給他造成了一筆不小的經濟損失。
萬事開頭難,他並沒有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養蜂,後來他開始上快手查詢養蜂的方法,參考別人的養蜂影片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由此慢慢地積累了一些經驗,養的蜂患病次數也有所減少。去年由於天氣的影響,雨季太長,花期太短,蜂蜜的產量不是很好。今年天氣條件好,一窩蜂最多能產出30斤蜂蜜,一斤真正的土蜂蜜能賣一百多,一年下來差不多能賣五六萬的價錢,這個價錢對他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蜂巢 常丫丫/攝
如今,馬小軍成立了一個養蜂場,一共養了114窩蜂,現在有了這麼大的規模,養蜂場基本是離不開人的,所以馬小軍一天總是待在蜂場忙活,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他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萬一有事要外出的時候,就由他的父親幫忙照看。
希望:資金有國家扶持,銷路有蘭大扶持
2019年以前,馬小軍是在鄉鎮上打工的,哪裡有人修房,他就在哪裡打工掙錢。因為經常在外邊,和家裡人總是聚少離多,後來他得到了一筆國家扶貧資金,就開始了他的養蜂之路。“都是因為共產黨好呀,心裡時刻惦記著咱們老百姓”,現在提起這些,馬小軍還是會有所感觸。
馬小軍在展示他養的蜂 常丫丫/攝
雖然去年的蜂蜜產量不高,但還是收回了成本,蘭州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在銷路上幫了很大忙,“蜂蜜的包裝是由我們藝術學院的同學設計的,同學們和老師們在朋友圈也進行了轉發,儘可能地把我們的蜂蜜推銷出去。”蘭州大學駐村老師張永雷對記者說。
有了各方力量的支援,馬小軍覺得他看到了希望。
無奈:網上真假蜂蜜摻賣,貨真價實的土蜂蜜遭擠壓
白家山村地處大山深處,雨水豐沛,日照時間長,花的種類比較多,蜜蜂的蜜源相應地也多。有的蜜蜂要飛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採蜜,蜂蜜的質量高,營養價值也高。
馬小軍說他對自己產的蜂蜜有很大的信心,唯一擔心的就是網上各種真假摻賣的蜂蜜對自己貨真價實的蜂蜜會產生比較大的衝擊,真正土蜂蜜的市場遭到了擠壓。網上有的人拿糖水進行勾兌的假蜂蜜才賣二十多塊錢一斤,真正土蜂蜜的價格最低要賣90塊錢一斤,不然連本都回不了,更別提耗費的人力了。
馬小軍家的蜂蜜 常丫丫/攝
“我一直覺得做啥事都要有良心,市場上的無良商家太多了,雖然我只養了三年蜜蜂,但是出賣良心的事我做不出來。”這是馬小軍這麼多年一直秉承的基本原則,他說他以後還會踏踏實實地養蜂,老老實實地做人,至於別人賣假蜂蜜的事,自己覺得既氣憤又無奈。
當記者問起最近這幾年的打算,馬小軍表示還想擴大養蜂的規模,三年的養蜂經驗讓他的底氣更足了,即使有很多的困難與無奈,他依舊想繼續做下去。“入行難,一旦入了行就要守住。”馬小軍笑著說。
(作者常丫丫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指導教師周兆瑜、杜興彥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