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是臨床常見軟傷疾病之一。中醫治療肩周炎的方法多、療效好,並各有所長。郭師善用四步聯法治療肩周炎,其法簡效佳,深受患者喜愛與同行認可。筆者師從郭師臨床數年,耳濡目染,口授心會,現將其四步聯法總結如下:
1. 針刺通絡鎮痛
1.1 針刺選穴:
郭師選穴常用肩三針(肩髃、肩髎、肩貞)、條口,並根據不同疼痛部位,相應取其所過經絡的輸穴,以合《難經》所謂“輸主體重節痛”之義。例如肩前緣疼痛甚者,取手陽明之輸——三間;肩外緣疼痛甚者,取手少陽之輸——中渚;肩後緣疼痛甚者,取手太陽之輸——後溪。同時特別強調針刺選穴要少而精,多采用區域性與遠端配穴。
1.2 針刺方法:
患病初期,多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肩三針針刺深度均刺在肩關節囊部位,並施以捻轉手法,使針感向遠端緩慢傳導,留針時配合電針密波刺激15~20分鐘以維持針感;其餘穴位針刺方向向上,即針尖指向病所。對於痛點不移者,多加以溫針灸,以增強療效。後期,針刺多以輕刺激的補法為主,以免耗傷正氣。
2. 推拿解痙松粘
2.1 推拿解痙:
在行此法時患者應儘量做到身心放鬆,而醫者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手法施治順序先遠端後近端,再區域性,再從區域性到近端至遠端,反覆施以手法。手法力度先輕柔,而漸重,再輕柔,其力度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
早期治療以放鬆遠端肌肉,疏經通絡止痛手法為主。以拿捏法、滾法等放鬆前臂肌肉,在合谷、手三里、曲池等遠端穴位施以點揉法。然後採用拿揉肩井法,放鬆斜方肌;再以滾揉法放鬆肩胛周圍肌肉;以彈拔法彈拔肩胛間區、大、小圓肌、崗上肌;後以點揉法按揉肩井、天宗、肩外俞及阿是穴。最後在肩關節處施用輕柔的拿揉法以放鬆三角肌,肱二、三頭肌;並在將患肩關節外展、內旋、外旋等體位下,以滾揉法放鬆區域性肌肉,再用點穴法點按肩部俞穴,彈拔法彈拔肱二、三頭肌腱及腋後方肌肉。
2.2 手法松粘
在區域性肌肉放鬆情況下,進行患肩關節被動運動。首先行患肢環轉運動,弧度由小漸大,緩緩運動。次行患肢前舉功能活動,其操作方法為,醫生立於患者身後,一手放於患肩,並點按肩貞穴,另一手託其肘部,逐漸使患肢前舉,同時讓患者用患側手掌盡力去接觸頭部,並向後枕部作“梳頭”樣活動。再行患肢外展活動,醫生半蹲於患側,雙手十指交叉疊放於患肩肩峰部,令患肩呈外展位,其肘部放於醫生的肩部,此時醫生雙拇指分別點按臑會與肩貞二穴,同時緩緩站直,使患肩逐漸外展上抬。後行患肢內收功能活動,醫生站於患者身後,一手放置於患肩並用中指點按肩髃穴,另一手握住患肢肘部,作肩關節內收運動。最後行肩關節後伸及後背功能運動,醫生站於患側,一手置放於肩部,拇指點按肩髃穴,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逐漸緩緩地後伸,同時令患者屈曲肘關節,用手指儘量觸控其後背,並緩慢向上移動至極限位,突然用力向後上方牽拉患肢。術畢後採用搓肩法及牽抖患肢法再次放鬆區域性肌肉。
3. 中藥辨證施治
3.1 辨證分型:
郭師通常將肩周炎分為三型,包括風寒溼型、瘀滯型和氣血虛型。風寒溼型表現為肩部疼痛,活動不利,遇寒加重,得溫稍緩,伴上肢沉重無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或白膩,脈弦緊或浮滑;瘀滯型表現為肩部疼痛,痛有定處,夜間加重,痛如針刺,伴面色晦滯,口渴喜漱不欲咽,舌黯或有瘀點,舌下脈絡或有瘀滯,脈澀;氣血虛型表現為肩部疼痛時間較長,程度由重減輕,肩部明顯活動不利,伴面色晄白,神疲懶言,肢倦少動,食少納差,舌淡苔薄白,脈弱無力。
3.2 中藥治療:
選用郭師經驗方肩舒湯為基本方。藥物組成:當歸、白芍、甘草、桑枝、防風、威靈仙、細辛。風寒溼型加葛根、桂枝;瘀滯型加全蠍、丹參;氣血虛型加黃芪、炒白朮。
4. 主動功能鍛鍊
肩周炎的功能鍛鍊方法較多,郭師針對肩周炎患者功能受限部位,篩選出以下方法:
抬肘內收法:將患肢手掌搭在健肢上臂,用健肢手掌心托住患肢的肘尖,將雙上肢其抬至與肩同高,健側手用力逐漸向健側牽拉,使患肢呈內收運動,以鬆解患肩後側粘連,恢復肩關節內收功能。
體後握手牽拉法:兩上肢後背,用健側手掌握住患側手腕,健側手用力將患肢儘量向後上方牽拉至最大高度;也可用一條毛巾或繩子為輔助器材,患肢後背用手握住毛巾的一端,毛巾經過健側肩部,並用健肢手在胸前握住毛巾另一端做向下牽拉動作,促使患肢被動地向後上方牽動,以鬆解肩前部粘連,恢復肩關節後伸後背功能。
爬牆壓胸法:患者面對牆站立,兩腳與肩同寬,足尖距牆約30cm,雙手扶牆向上作爬牆運動,在患肢上舉至極限位時,儘量壓其胸部,使之貼近牆面,同時患肢手指尖在牆面作一個記號,待下一次鍛鍊時須努力超過該極限位,此法能鬆解肩前上部及腋後下粘連,恢復肩關節前舉及外展功能。
以上主動鍛鍊方法每法做10~20次為一遍。最好在早晚各做一遍,並逐漸加大活動量。
5. 討論:
肩周炎的好發年齡多為48~55歲之間,此時人體氣血漸虧,肝腎漸衰,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精氣之濡養,易感受風、寒、溼邪,三邪合而成痺,使經絡受阻,瘀血內停,遂成肩周炎。其病機為本虛標實,邪瘀阻絡,氣血內虛。肩周炎早期存在明顯的無菌性炎症反應,區域性組織出現較廣泛的充血水腫,臨床上有的患者肩部有區域性腫脹現象。此時如果採用重手法推拿或刺激較重的中頻電等治療,容易造成炎症蔓延、組織腫脹加重,而採用針刺鎮痛應為首選治療方法之一。
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在區域性選穴針刺時,以平補平瀉的手法使針感循經傳導,達到激發經氣、疏經通絡止痛的目的。溫針灸不但可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而且還可以達到溫養氣血,補益正氣的作用。從而減少加重“標實”的內因,正如《內經•刺法論》所說,“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
肩周炎早期以疼痛為主要表現,此時手法放鬆當以放鬆鄰近及遠端肌肉為主,避免對區域性採用重手法的刺激,以防止炎症進一步擴散,加重炎症組織滲出、出血、粘連,從而達到減輕肩關節功能受限的目的。此時對區域性多采用點穴定痛法疏筋止痛。在點穴時應注意力量由輕漸重,逐漸深透至疼痛部位,出現酸脹後,逐漸放輕手法引導經氣向遠端傳導,以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其中、後期以肩關節功能受限為主要表現,此時手法放鬆以鄰近及區域性為主,先用輕手法增進血液迴圈,放鬆緊張的肌肉;次用中強力度手法針對肩周粘連較重部位,肱二頭肌腱鞘、大小圓肌、崗下肌、肩峰滑囊等部位施以彈拔類手法,鬆解粘連,恢復組織彈性。在施用彈撥類手法時,醫者應儘量做到指力深透集中到粘連部位,彈撥速度應快而穩定,切勿出現力量“漂浮”在淺層組織,這樣只會損傷正常軟組織;同時手法力度應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在完成放鬆手法之後,應注意針對肩關節功能受限方向,而運用被動運動類手法,尤其對於肩前舉、外展、後伸後背功能應重點恢復,在施行此類手法時,醫者應首先分散患者注意力,以減輕患者對手法治療的恐懼而出現肌肉保護性緊張。被動運動過程中,要遵循“緩進、穩定、突破”的原則,醫者應積極引導患者主動活動至功能活動極限位後,並保持一定時間,然後突然發力,衝破該極限10~15°,這樣既可防止強大的作用力損傷關節囊、周圍肌肉附著點,及深部的血管、神經、骨骼,又可防止患者因負痛而出現不能配合的現象。在施術完成後,由於粘連的撕裂往往會引起短暫性疼痛加重,滲出,出血明顯故而運用痛點點穴法,以止痛止血,減輕患者疼痛,同時有利於防止患者因懼痛而放棄治療。
在針推治療的同時,結合內服中藥以增強療效。肩舒湯中當歸活血養血、疏經止痛;白芍、甘草柔筋緩急;防風為風家潤藥,疏風解表、勝溼止痛;威靈仙祛風溼、通經絡;細辛辛散表邪而止痛;桑枝通行上肢、祛風通絡。全方共奏祛風散寒、勝溼通絡、活血止痛之效。風寒溼邪較甚之時,加葛根、桂枝以溫經散寒通絡,領藥至痛處;瘀滯明顯時加全蠍搜剔經絡瘀阻,丹參養血活血;氣血虛弱時加黃芪以益氣活血,白朮健脾益氣。臨證之時,隨證加減,其效彰彰。
在肩周炎的病程中,我們發現患者往往因為負痛而不願意活動患肩,這樣會促進病變周圍軟組織粘連加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在治療的早期引導患者主動功能鍛鍊,並將主動功能鍛鍊貫穿於治療康復的全過程,能否堅持將會直接影響療效。無論透過何種方法解除肩部軟組織粘連,均會導致粘連撕裂而出血、滲出,從而形成新的粘連。此時透過主動鍛鍊能進一步加速區域性組織代謝,加速血循,改善組織營養,特別是能防止新生粘連的出現。強調在主動鍛鍊時應以前次活動範圍為基礎,儘量主動地、積極地超越前次,但要避免想盡快恢復功能,而過度鍛鍊導致區域性組織疲勞、加重肩關節軟組織的勞損,而欲速不達。讓患者在“動靜結合”中尋找到平衡點,既能減輕疼痛,又能預防進一步粘連的出現。
用四步聯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充分體現了中醫綜合治療的特色,幾種療法互補,縮短療程,發揮其綜合效應,達到最佳效果。此法容易掌握,操作安全,痛苦極少,患者易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