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期,許多生物都能對當時的人類造成巨大傷害,擁有毒液的蛇也不例外。蛇與人類甚至人類的祖先相伴了數百萬年之久,對於這種致命生物的恐懼,大部分已經刻進了基因裡。“恐蛇症”人群在看見蛇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顫抖和尖叫,甚至出現眩暈噁心等生理反應。據統計,全球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對蛇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和恐懼。
坡普竹葉青,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付滿攝
現如今,有超過3000種蛇生活在地球上。從沙漠到高原,從雨林到草原,從沼澤到海洋,甚至在鄉村和城市裡,蛇類的活動範圍幾乎涵蓋了所有生態系統。其中,大約600種蛇是有毒的,其中約200種是真正可以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或致死的。
許多人害怕蛇,但大部分蛇其實都是害羞膽小的。人類對它們來說太巨大了,它們會本能地避開這樣的危險。大部分蛇類並不會主動追擊人類,人類被蛇咬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人類踏入了蛇的領地和攻擊範圍,出於防衛目的蛇會出擊傷人,這是較為常見的蛇咬原因。蛇多為伏擊型獵手,它們會利用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體色。在做農活或者踏入一片草叢時,很容易遭到蛇的防衛式伏擊。因為蛇很早就感知到人類了,甚至可能已經發出了警告,但是人類往往難以注意到這樣的訊號。
原矛頭蝮,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 付滿攝
另一種情況發生在人們試圖捕捉或逗弄蛇時。很多人會低估蛇的力量和速度,在野外如果遇到一條蛇攔住了去路,可以等它自主消失在你的視野中再透過,或者繞開而行。當你目送蛇自行遠去的時候,蛇並不會突然回頭追擊人類,它們只想儘快遠離如此龐大的動物,逃回屬於它們的狹小空間。
一些蛇類對棲息環境並不敏感,諸如黑眉錦蛇會追隨老鼠的腳步,來到居民樓附近棲息;短尾蝮這類毒蛇僅僅依靠水田就能很好地活著。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和勞作中與蛇相遇並不偶然。
蛇固然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但需要指出的是,蛇類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
部分蛇類在一些地區缺乏大型掠食動物的情況下,甚至充當了該地區的頂級掠食者。在消滅鼠類的過程中,蛇也在無意間消滅了這些鼠類所攜帶的細菌和病毒,諸如鼠疫之類的疾病,以及老鼠身上攜帶萊姆病等疾病的蝨子和蜱蟲,起到了傳染病防控的功效。與此同時,蛇也是其它大型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例如蛇雕和部分大型鷺類。
研究表明,蛇類對植被的擴散和傳播也有著積極作用。由於蛇是嚴格的食肉動物,它們不能消化種子中的纖維素和其它成分,故當蛇吃下胃容物裡有植物種子的獵物時,經過跋涉,蛇更有可能在距離其起源植物較遠的地方排洩種子,使植被得到擴散和遷移。
天生的恐懼也許無法根治,不需要加以嘲笑和譏諷。但對於缺乏認識的未知事物產生的排斥和恐懼,實際上可以透過受眾本人的自發瞭解從而緩解。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有義務也有能力進行科學引導,改變蛇在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對於蛇類等野生動物的科普,出於“恐蛇”心理,有部分平臺和媒體避而不談甚至封禁限流,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疏勝於堵,只有實事求是,將科學的知識帶給大眾,才能避免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危險。
蛇和許多物種一樣,誕生於遙遠的史前時期,先於人類幾千萬年出現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其演化本身就是一部史詩。並非所有物種都是惹人憐愛的,有些物種生來就擁有攝人心魄的狂野,這個星球也正因為並非完全定式,才顯得如此多姿多彩,生機盎然。我們討論蛇,並非要求所有人都接受或喜歡這一物種,而是希望,在下次見到這些“邪魅”鄰居時,我們可以多一些寬容和理解,畢竟它們的家園也叫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