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位於歐洲東南部和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陸間海,由於水體顏色深暗,且當地經常出現暴風天氣,使得水色更加黑暗,因此得名。
黑海往西是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相通,往北經刻赤海峽與亞速海相連。
黑海整體形狀呈橢圓形,由東向西長度約為1150公里,南北最寬處寬度為611公里,中部最窄的直徑為263公里。
黑海海岸線全長為3400公里,海水平均深度約在1315米,最深處有2210 米,總面積為42.2平方公里。
黑海的東北岸是“戰鬥民族”俄羅斯,格魯吉利亞靠東邊,北邊是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在西岸,南岸是浪漫的土耳其。
黑海最早發現脈紅螺是1947年,由於脈紅螺的殼非常堅硬和厚實,所以棲息在黑海里的“捕食者”,對這種紅螺也是無可奈何。沒有天敵的威脅,脈紅螺很快在黑海發展壯大起來,成了入侵物種。
而黑海周圍的這些國家,怎麼也沒想到來自中國的脈紅螺是如何進入黑海進而氾濫成災的,以至於讓他們損失慘重,脈紅螺便成了全民公敵。
入侵黑海的脈紅螺
脈紅螺,屬於海螺的一種,在我國的分佈極為廣泛,主要集中在我國的黃海、東海和渤海。
成年大螺螺殼的高度約有104毫米,最大能長到140毫米,寬度在78毫米左右,整體形態呈四方形。
脈紅螺的螺殼非常堅硬,它的螺殼共有6層,殼面密生低而均勻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
脈紅螺體表顏色主要分為棕色且伴有花紋,以及黃褐色和螺口處略呈桔紅色。
脈紅螺喜歡在近海岸生活,通常棲息在水深3~15米之間水域,藏匿在海泥、泥沙和碎貝殼底質區域。
脈紅螺的食性較雜,幼螺通常是以各種海洋藻類為食,長到一定的長度後會轉為動物食性,主要攝食蛤蜊、蟶子等,以及各類動物的屍體。
黑海原先盛產牡蠣和雙貝殼類水生動物,自從脈紅螺進入黑海以後,大量的牡蠣被吃,所以險些造成黑海牡蠣絕收,給黑海周圍的漁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另外,脈紅螺的產卵期是每年的5~8份,通常水溫達到18攝氏度以上時,就會陸陸續續開始產卵,並且脈紅螺的生長速度很快,最適宜生長水溫在25℃左右。
而黑海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平均氣溫約為24℃,非常適合脈紅螺繁殖與生長。
當年孵化的幼螺就能長到6~7釐米左右,這也是脈紅螺進入黑海後,能夠迅速擴大的主要原因。
脈紅螺是如何進入黑海的
眾所周知,某一地域的生物如果想要入侵到另一個地區,途徑通常是引種養殖後逃逸和自然災害,或者是人為放生和丟棄導致。
據瞭解,黑海周圍的這些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引進中國脈紅螺,所以丟棄和放生的可能性被排除。
經過調查後發現,中國脈紅螺之所以能進入黑海,其實是由船舶排放壓載水,而造成的外來物種入侵。
船舶壓載水,是指為了控制一艘船舶的穩定性,防止出現橫向和縱向或左右傾覆,而吸入在船艙內的水和懸浮物質等。
在船舶載滿貨物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壓載水在各個載壓艙之間調節,來控制船舶前後吃水的差距,以確保船舶在水中安全航行。
不過,船舶排放的壓載水引發的外來生物入侵問題,已經給各大航運國造成嚴重的損失,也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因為船舶壓載水中含有大量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微生物、細菌甚至是小型魚類以及各種物種的卵、幼體或孢子等。
比如說,一艘載重10萬噸的貨船,通常需要攜帶5~6萬噸的載壓水,而這些載壓水當中就藏有大量的生物。
目前,全球已確認有500多種生物,是因為船舶載壓水傳播造成,而入侵黑海的脈紅螺就是其中之一。
脈紅螺在中國不夠吃
脈紅螺雖然在黑海被視為不受待見的入侵物種,但實際上脈紅螺不僅可以食用,並且螺肉可以吃的軟體部位還很大。
螺肉肉質細嫩且味道鮮美,富含了大量的營養成分,脈紅螺在中國的海產品市場,非常受民眾的喜愛。
同時,脈紅螺也是漁民主要捕撈的經濟海產品之一,從每年的3月份一直捕到11月中旬,但野生的脈紅螺卻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因為在我國的沿海和二三線城市,脈紅螺都非常受歡迎,尤其是一些海鮮自助或者海鮮火鍋,對脈紅螺的需求量很大。
近些年來,由於過度的捕撈和環境汙染等原因,導致野生脈紅螺的產量有所下降,所以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每斤能賣到100多元,而螺的個體越大,價格則越高。
然而,大家經常吃到的脈紅螺,其實都是人工養殖的,且每斤也能賣到30元左右。
如果當地把氾濫黑海的脈紅螺出售到中國,有一些吃貨們的幫忙,我想,過不了多久,黑海的脈紅螺便會大量減少。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決因避免牡蠣被脈紅螺吃掉而減產造成的經濟損失,而且還能把國內的脈紅螺價格給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