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南最有名的小吃,是纏纏綿綿,酸酸辣辣的洋芋攪團。攝影/嚴肅
-風物君語-
最不甘肅的隴南
通吃陝西與四川
隴南,位處長江流域,種水稻、產茶葉,是最不甘肅的甘肅城市。
▲ 文縣天池,說這是甘肅,你信嗎? 攝影/冉創昌
她處在甘肅、四川、陝西三省之交,向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往東不遠,就是雄偉的秦嶺,而若是往北,也有溝壑叢生的黃土高原擋住去路。山川奇險之間,自然誕生獨特風味。
▲ 隴南,位於甘肅、四川、陝西三省交界,是大西北進入大西南的咽喉之地。 製圖/Paprika
這裡的飲食,也如同地理位置一樣“不南不北”,融匯了三省所長——粗麵細做,雜糧巧吃,油潑辣子漿水面,餅餅饃饃罐罐茶……每一種都跨越了山川區隔,帶來舌尖上的全新體驗。
自北向南,隴南人吃得有多“雜”?
甘肅唯一的亞熱帶氣候區在隴南,自北向南,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氣候區次第展開。隴南味道也如同多元氣候分割槽,有了幾分由北向南的漸變。
▲ 掛麵,隴南常見的一種食物。 攝影/冉創昌
隴南人的主食,並不只是單純的米或者面。山地裡多種植玉米、蕎麥、洋芋等雜糧,在隴南人的手裡,就變成了玉米糝(shēn)糝、蕎麵節節、莜麵窩窩……
最本真的隴南生活味道,莫過於一碗尋常的攪團(散飯)。
▲ 攪一鍋攪團,不亞於進行一場健身。 攝影/冉創昌
隴南丨攪出來的好味道
上了《風味人間》的武都洋芋(土豆)攪團,是隴南最有名的小吃。在武都的飲食市場,你總能聽到“哐、哐、哐……”的聲音。沒錯,這就是砸洋芋攪團的現場。洋芋蒸熟去皮,就按在木槽裡,拿大錘砸,這樣砸出來的攪團,口感比起軟趴趴的土豆泥,要柔韌勁道得多。
▲ 砸好的洋芋攪團粘性很強。 攝影/冉創昌
砸之外,做攪團主要靠攪。“散飯(攪團)要想好,三百六十攪”,燒好開水,一點點下玉米麵粉或是蕎麵粉,同時,另一隻手用擀麵杖不停地在鍋裡攪和。隨著面越加越多,鍋裡的攪團越來越稠,直到粘稠到你攪不動為止,口感和味道剛剛好。
隴南人的童年回憶裡,少不了一碗“黃團長”或者“灰團長”,這說的就是雜糧做的攪團。
▲ “黃團長”的配色雖然紅綠燈,吃起來可一點都不含糊。攝影/專注美食的大雄,圖/圖蟲·創意
攪團的調味,多元自由,醃韭菜蒜苗,再澆香醋辣子,酸辣可口,是最普遍的吃法;如果來勺清香的漿水,就會變成夏天的一道清涼小吃。
同樣攪出來的好味道,還有各種雜糧涼粉。宕昌縣哈達鋪的涼粉,用蕎麥配豆類,爽滑而晶瑩,禮縣寬川的涼粉,主打蕎麥,拿盆來盛,突出一個豪邁,調上一勺火熱的油潑辣子,再配上來自陝西的麵皮,是滿滿的西北風情。
▲ 禮縣寬川涼拌蕎麥涼粉。攝影/李玉明
黃豆丨雜糧的最佳CP
一路向南,在隴南臨近四川的武都區、康縣、文縣三地,各式雜糧也帶上了一抹來自南方的溫軟細膩,這就是——豆花。
▲ 豆花在隴南,可以搭配各種食物。 攝影/冉創昌
南豆花、北雜糧,強強結合,誕生了有名的隴南豆花面。
與成都、貴陽的豆花面不同,隴南豆花面,面需以手擀麵為好,面的原材料很“雜”,白麵、蕎麵、黃豆麵、玉米麵優中選優,再搭配上好黃豆打出的豆花。其調味重點是各類“雜菜”:韭菜炒青椒、油潑辣子、拌香椿芽,炒酸菜等,根據各自口味隨意取捨。或講究麻辣鮮香,或主打清淡本味,很是誘人。
▲ 隴南成縣甜漿,可以當作早餐。 圖/網路
除了豆花子,成縣人還把豆漿配上主糧,改造成獨特的甜漿。所謂甜漿,便是大米加入豆漿中熬製。一碗甜漿端上桌來,米粒散在豆漿中,口感獨特,加一勺白糖,爽滑甜香,不但解渴,還管飽。
哪些隴南味道,能一次吃三省?
隴南有兩個隔省相望的鄰居,陝西漢中和四川廣元,這裡的人若是路過隴南武都,定然倍感親切。畢竟,三地同樣是氣候溼潤,水網縱橫,也為種植水稻賦予了可能。
▲ 宕昌鹿川田野,一派南國風光。攝影/冉創昌
武都的大街小巷裡,處處有米皮攤。米漿蒸制,切條涼拌,正是南米北面吃法的集大成者。武都米皮到了陝西漢中和四川廣元,就多了兩個親戚:熱麵皮、熱涼麵。三者製法異曲同工,同樣是米漿蒸制而成,卻在味道上有細微區分。
▲ 蒸制米皮,要用到特殊蒸籠。攝影/冉創昌
相比於漢中熱麵皮與廣元熱涼麵的熱辣濃烈,武都米皮注重配菜,多了幾分清新爽脆,特別是一小勺醋,讓武都米皮多了幾分綿長的意趣。
一道米皮,盡顯隴南的南國風貌,另一道同樣能端平三省的味道,是漿水面+油潑辣子的強強組合。
▲ 油潑嗆辣椒調味的漿水面。攝影/onekeys,圖/匯圖網
漿水,西北地區常見,拿蔬菜在沸水中焯燙過切碎,加入煮好的麵湯或米湯,加上“酸引子”(一般為舊漿水)來激發風味。蓋蓋封存,幾天後,就能得到漿水和泡在其中的漿水菜了。
隴南大概是漿水菜花樣最豐富的地方,這裡氣候溼潤,各式蔬菜繁茂生長,凡是帶點綠的,都可以放進漿水缸:最常見的芥菜(春不老)、水靈靈的蘿蔔纓、傳統的大白菜、帶著清香的芹菜,乃至大蔥蒜苗;野外的薺薺菜,苦苦菜、拉拉菜、刀刀菜,給漿水帶來層層疊疊的好風味。
▲ 漿水同樣可以配攪團,背景是兩大經典配菜,醃韭菜和油潑辣子。攝影/onekeys,圖/匯圖網
每一個隴南人家,都有一口漿水缸,每一個隴南人家,餐桌上也都有一個油潑辣子罐罐,漿水面配上油潑辣子,正是酸香潑辣一相逢,便勝卻美食無數。
吃罷米皮和漿水面,喝的也不能少,隴南產茶葉,流行早起喝罐罐茶。這道茶,分為“清茶”和“油茶”。
清茶製作並不複雜,用一小瓦罐在爐火上燒水,同時在爐子旁烤棗和饃饃,等棗烤出焦香味後放到瓦罐裡。最後,放入茶葉再煮一會,等茶香和棗香滲入茶湯,就能配饃饃喝茶了。罐子裡,還可放入枸杞、龍眼和葡萄乾,一口茶甘冽相間,越喝越有精神。
▲ 上圖,罐罐茶配烤饃饃,下圖,正在製作的麵茶(即常規的油茶)。攝影/嚴肅
而說到在茶里加油、鹽、雞蛋的“油茶”,隴南各區縣花樣百出。成縣人早餐除了牛肉麵片,還喜歡用油茶泡麻花;康縣產綠茶,油茶更具特色,除了常規的幾樣配料,還要加核桃面、香料、豆腐、洋芋,最後的成品,上有油花漂浮、中有雞蛋核桃、下有豆腐、土豆打底,名曰“三層樓”,簡直要比正餐還要隆重。
罐罐茶的風俗,細細追溯,可能是擂茶一路由貴州、四川北上,自茶馬古道而來,又跟隨西漢水、嘉陵江,在陝西漢中西部的略陽拐了個彎,由此留下了傳承千年的風俗,這茶雖小,卻將甘肅、四川、陝西的清晨連線在一起。
一碗麵,隴南人的西北本色
每說到吃麵大省甘肅,彷彿每個人第一印象就是牛肉麵。但在隴南,牛肉麵可沒有那麼人氣旺盛。就說成縣人,開啟他們早晨的,往往是一碗湯濃肉香的牛肉麵片,調味加麻加辣是點睛之筆,強勢宣告了川味的登場。
▲ 注重麻辣調味的成縣牛肉麵片,在隴南各地頗為流行。攝影/冉創昌
在隴南的一區八縣,縣縣都有一碗好面:武都另湯麵、文縣蕎麵節節、西和槓子面、禮縣扯麵……此外還有漿水面、爐齒面、手工掛麵、豆花面等,花樣百出。
大體來看,隴南最有特色的那幾道面,都突出一個硬,比如,聽名字就很硬的江洛棒棒面。
軟面如何“硬吃”?
在“隴南旱碼頭”徽縣江洛鎮,流傳著一句話:“醋酸、豆腐硬,棒子素面有吃勁!”
▲ 油潑辣子配豆腐顆顆,真香!圖/老張邊走邊吃
江洛棒棒面,第一硬在做法,選上等精粉,配以石鹼、食鹽溶於水中,面的質感已極其勁道;第二硬在配料獨特。最重要的配料是當地傳統的豆腐丁,外皮微黃,細而硬,炒出來香酥味美,而且不易碎,再加上鮮紅的油潑辣子、翠綠的蔥花,幹拌調好,每一口都美味十足。
這碗麵的前身,是西和槓子面。顧名思義,槓子面不是擀出來的,而是用胳膊粗的壓面槓軋出來的,將面反覆碾壓、摺疊、再碾壓,直到變成薄片再切面,可想而知,這碗麵的口感怎一個柔韌了得。
▲ 西和槓子面,製作手法獨特。攝影/冉創昌
隴南面的硬氣,體現在方方面面,一碗成縣牛肉餛飩,要用豆芽蔥花打底,澆上重重的油潑辣子,還要配上生蒜才過癮;各地常見的麻食,要在案板上用力搓成小卷,澆上羊肉湯,吃起來才有嚼勁。不過在隴南吃麵,也講究剛柔相濟,一年四季不缺的烏龍頭、香椿、花椒芽等各種山野時蔬,清新可人,襯托了面的麥香。
饃饃餅餅丨一捧面的七十二變
面之外,隴南少不了因地制宜的麵點小吃。武都、成縣盛產核桃,核桃烤餅是早餐一絕,禮縣豬油餅餅,滿是胡麻等香料,口味酥脆濃香。但要說隴南最硬核的麵點,莫過於每個重達五斤的西和鍋盔。
這鍋盔直徑尺餘,厚8-10釐米,上烤下烙,火色重者,黃裡透棕紅;火色輕者,白裡見乳黃。看見鍋盔煙燒火燎的厚重外表,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江湖上有秦軍士兵拿兩個鍋盔往前胸後背一綁,就能既當軍糧,又當盔甲的傳說了。
▲ 這種厚實的鍋盔,在陝西乾州也很常見。攝影/圖瑞,圖/圖蟲·創意
別看它外表粗糲,一刀切開,卻是雪白酥軟。西和鍋盔,與隔壁陝西乾縣的鍋盔堪稱“一時瑜亮”,至於這鍋盔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時的發明,還是秦人東征的軍糧,傳說雖不足信,卻也得見隴南綿長的歷史底蘊。
另一種帶著陝西味的經典小吃,是涼皮。在隴南,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麵皮,也帶上了更多的隴南風味:
有的配上香料燻醋、有的調上醬油芥末,其中最火爆的一碗,是禮縣人最愛的早餐熱麵皮,所謂的熱,一是要剛剛出蒸籠,熱氣騰騰;二是碗要用沸水燙得火熱,吃起來才有勁;最重要的,是那一口熱辣辣的油潑辣子,再配上一顆茶葉蛋或臘汁肉滷蛋,就能開啟沸騰的一天。
▲ 禮縣熱麵皮最適合搭配切好的滷蛋。圖/隴南釋出
來自陝西的麵皮,再向南去到了武都,與豆花相遇,自然就產生了豆花加麵皮的配合,麵皮火辣,豆花溫軟,兩相融合,可以說是隴南通吃南北的代表風味了,一如隴南這片山川熱土,匯聚了巴蜀的俊秀,與西北的豪邁。
▲ 豆花澆上面皮,南北味道在隴南相逢。攝影/冉創昌
- END -
文丨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