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平湖,化為瀑布一瀉千里;
地下林海,藏有奇珍萬物鼎盛;
熔岩臺地,展映岩漿奔湧翻騰;
海東盛國,演繹歷史興盛更替。
這就是,
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世界地質公園——鏡泊湖。
探秘鏡泊湖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堰塞湖。湖泊總面積79.3平方千米,總蓄水量約16.2億立方米。湖面呈S型,長45千米,最寬處6千米,最窄處僅為0.5千米。湖水南淺北深,最深處60米。
鏡泊湖瀉入牡丹江的出口處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玄武岩瀑布——吊水樓瀑布。吊水樓瀑布位於鏡泊湖北端,又名鏡泊湖瀑布。每逢雨季或汛期,水聲如雷,激流呼嘯飛瀉,水石相擊,白浪滔滔,水霧蒸騰出繽紛的彩虹,形成世界最大的玄武岩瀑布。
當火山熔岩流堵塞牡丹江河道時,高熱的熔岩流急速遇冷收縮形成柱狀節理,降低了熔岩穩定性,隨後新構造運動的差異性抬升、下切,加之湖水侵蝕,上層熔岩坍塌,水流落差和衝擊力隨之加大,不斷下切、侵蝕和風化下部破碎的花崗岩體,使瀑布下的黑龍潭逐漸加深,演化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玄武岩瀑布,氣勢磅礴,雄渾壯闊。
當地傳說牡丹江畔住著一位美麗善良的紅羅女,她用一面寶鏡幫百姓消災弭禍,王母娘娘忌妒便派天神盜走了寶鏡。紅羅女上天索取,爭執間寶鏡從天上落下變成了鏡泊湖。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是火山活動造就了鏡泊湖。地球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其中地殼和上地幔構成了岩石圈,形成六個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而軟流圈中分佈著各種高溫高壓氣體和岩漿,當內部壓力達到極限時就會沿著板塊邊界的薄弱帶噴發出地表,而後堆積形成火山。
大約2億年前,太平洋板塊緩慢地向歐亞大陸板塊俯衝,在我國大陸東部產生一系列岩石圈斷裂,岩漿上湧形成了數千米的岩漿岩帶。約從258萬年前起,受板塊作用影響,火山活動頻繁,在鏡泊湖地區共形成了16個大小不一的火山口,稱為鏡泊火山群。距今1.2萬年,8300年,5140年左右鏡泊火山群有過3次噴溢活動,大量熔漿從火山口和距此不遠的大幹泡火山群等地噴出,沿著25度至30度的斜坡傾瀉至古河道中,綿延達六十餘千米,途中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
製圖:楊洪祥
底圖:哨兵科學資料中心Sentinel-2
鏡泊湖兩岸的岩石多為6億多年前形成的花崗岩。在億萬年的地質演化中,經歷構造、侵蝕、風化等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塑造了造型獨特、山勢險峻的花崗岩地貌景觀,與湖水動靜相宜,構成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就是今天的“鏡泊八景”。
毛公山、白石砬子、大孤山、大孤山、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老鴰砬子八處景緻風格各異,盡顯鏡泊風光的神奇靈秀。
其中白石砬子因花崗岩石壁上千百年來堆積大量魚鷹糞便石化,使崖壁呈白色而得名。
小孤山形似雄獅,斜臥在湖心,小巧玲瓏,又似設在湖中的天然盆景,是鏡泊八景中的精品。
踏勘火山口森林
火山口森林坐落在張廣才嶺東側,距鏡泊湖約50千米,以晚期火山噴發形成的12座火山及其型別齊全的火山地質遺蹟為特色。
火山口森林以復火山最為有名,是地質公園火山中唯一對外開放的區域。它是鏡泊火山群中規模最大,海拔最高,火山結構最全,熔漿溢位量最多的火山。同時,形成了熔岩隧道、熔岩瀑布、熔岩橋、噴氣碟、熔岩壩、熔岩氣洞、熔岩塌陷、噴氣錐、波狀熔岩、繩狀熔岩、隆崗、壟丘等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地質遺蹟。
圖片來源:牡丹江市鏡泊湖管委會
熔岩隧道是指火山噴出的熔漿在流動過程中表層最先冷卻形成硬殼,內部的岩漿繼續以液態的形式向前流動。當沒有新的熔漿補給時,硬殼下的岩漿流盡,在內部形成像隧道似的洞穴。
地下熔岩瀑布是指呈液態的溫度極高的熔岩,流動性大,就好像流水一般,在流動過程中遇到陡坎時,順坡而下,冷凝固結後形成清晰的流動構造,像極了流水形成的瀑布。因出現在地下熔岩洞穴中,故稱為地下熔岩瀑布。
熔岩橋也叫天生橋,是熔岩隧道或長型氣洞的兩側塌陷,而中間沒有塌陷的似橋形的殘留造型。
噴氣碟是含揮發分(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玄武質熔漿流到靠近水域的地區時,表層冷凝固結,內部熔漿仍是熾熱的、低黏度的。這些熔漿與地下水的作用形成了由火山氣體和水蒸氣構成的混合氣體。當氣體間歇地溢位表層時,帶動熔漿外掀,並堆疊在噴氣孔周圍形成噴氣碟或噴氣錐。噴氣碟或噴氣錐的中央儲存著氣體逸出的通道,故呈中空結構。當氣體壓力不足以使熔漿團從噴氣口丟擲時,噴氣碟或噴氣錐就停止了生長。
體悟鏡泊歷史文化
在鏡泊湖,你不僅可以欣賞到秀麗壯觀的自然景色,其中的文化氛圍同樣引人入勝。
三千多年前,滿族祖先肅慎人在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繁衍生息,創造獨特的鶯歌嶺文化。鶯歌嶺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大山,西端伸入鏡泊湖,遺址即在其上。1963年6月,黑龍江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大量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歷史文物。將其分為上、下兩層不同時代的文化堆積型別。
下文化層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種原始文化遺存,發現了以夾砂紅褐陶為主的陶器,紋飾多而富於變化,有粗細兩種人字形劃紋、以篦點組成的人字形紋以及由篦點紋組成的各種帶型紋飾。而石器以打製石器為主,磨製石器很少,器形主要有鋤和斧兩類。
上文化層陶器以夾砂黑灰陶為主,黑色泥質陶較少,以素面或表面磨光者多,有紋飾的很少,而且紋飾簡單,陶罐口沿多飾齒狀花邊,典型器物有折唇深腹罐和齒狀花邊口的筒形罐。石器以磨製為主,壓制石器亦佔相當數量,以黑曜石為主的壓制石器,是這一型別的重要特點。上層出土的陶塑動物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出土的木炭和樺樹皮,經測定,距今3000年左右,表明上層文化已進入商周紀年,鶯歌嶺遺址對牡丹江流域古代民族與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科學研究價值。
在唐代,肅慎族後裔靺鞨族建立起渤海國,其都城上京龍泉府就在這裡,史稱“忽汗城”。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建國,自稱“振國王”。公元712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去靺鞨號,專稱渤海。渤海國時期,積極地吸收中原先進文化,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被譽為“海東盛國”,“與華夏同風”。
曾經的繁華我們仍可從上京龍泉府遺址中考證,它是當時亞洲屈指可數的大城市,是渤海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我國盛唐時期地面建築遺存保留最豐富的,佈局最完整的一處古都遺址,在城市選址、佈局、建造方式、建築藝術等方面均借鑑了唐代最高文化成就,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建築技術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
興隆寺坐落於寧安市渤海鎮西南,始建於唐代渤海國三代王大欽茂時期(公元727-793年),是渤海國上京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金代和清代都在原址重建,金代名謂“石佛寺”,清代又名“興隆寺”。
寺內集中展示了清代佛殿建築體及唐代渤海國時期遺存下來的大石佛、石燈幢、大石龜等大型石雕藝術品。大雄寶殿是黑龍江地區僅有的清初木構斗拱建築。石燈幢坐落在三聖殿和大雄寶殿之間,為唐代渤海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唯一完整的佛教石雕建築珍品。
圖片來源:牡丹江市鏡泊湖管委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鏡泊火山活動形成了奇特的地質景觀,也孕育了獨特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響水大米。
億萬年前火山爆發、岩漿流淌凝固形成了玄武岩,在一些岩漿堆積較厚的地區形成了玄武岩臺地俗稱石板地。而三次火山爆發產生巨量的火山灰在石板地上沉積,滄海桑田,經過年久的風化侵蝕作用,在玄武岩石板之上,積聚了一層一尺多厚的腐殖土,其中礦物質、有機質、微量元素含量極為豐富。透過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我們發現這裡種植的水稻鋅元素含量異常豐富,已符合國家富鋅大米含量的標準,長期食用能夠有效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並增強免疫力。鏡泊湖水量豐富,水體純淨,水質優良。加上當地大面積石板地反射熱量,使地溫和水溫比一般稻田高出2~3℃,水稻成熟度高,造就了大米獨特的品質,粒青如玉、晶瑩剔透、質重如砂,具有較好的口感,且營養豐富。
鴻蒙地火破羈出,斬斷清江堰塞湖;山清水秀映日月,巒峰迂繞繞明珠……鏡泊湖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守護這裡的山水林木,用熱忱去發現、保護、創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