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秋聲》
——齊白石
瀟湘久雨嫌春溼,
燕地多情偶再遊。
道路四千寒暑異,
蟲聲到耳一般愁。
秋聲
軸 紙本 設色 133cm×33cm 無年款
【題款】秋聲。借山吟館主者制。
【鈐印】白石翁(白文)
這幅《秋聲》畫芋葉蟋蟀,四片芋葉中,純用水墨的三片肥厚蔥鬱,尚能挺立如初,用赭石繪成的那片莖已低垂,即將枯萎,既暗示秋天已至,彎曲的動勢也將觀者的視線引向葉下的一對蟋蟀。它們似乎也感知到季節的變換,雄蟲奮力鳴叫,吸引來自己的伴侶。老人在畫幅右上方題寫畫名《秋聲》,使觀者從這幅靜止的作品中似乎也能聽到蟋蟀的歡唱。
在齊白石漫長的一生中,一半以上都是在鄉村中度過的,從掛書牛角的牧童到行走於鄉間的雕花木匠,從以畫養家的鄉間畫師到借山而居、嚮往陶淵明一樣隱居的文人畫家……齊白石一直生活在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未被現代文明衝擊破壞的鄉村。晚年定居北京後,仍對早年寧靜的鄉居生活念念不忘,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體現出鄉村生活的經驗與懷念,重新發現大自然的生命活力,直觸生命的真相,比一般人更敏於花香鳥語和四時風雲的變幻,而性格的真率、閱歷的豐富和寧靜的創作環境,又賦予他敏於頓悟的特質。正因此,他對於光陰的流逝有著別樣的敏感。他有首《紅葉》詩:“窗前容易又秋聲,小院牆根蟋蟀鳴。稚子隔窗問爺道,今朝紅葉昨朝青。”引口語入詩,極樸素,又極有味。“窗前容易又秋聲”有時改為“一年容易又秋聲”,用以題畫。自古就有光陰流失、人生易老之嘆,但齊白石的感嘆沒有悲涼,秋風起了,秋蟲叫了,楓葉紅了,生命流動著,語氣平淡而意緒悠遠。這種意向後來甚至影響到他的學生李可染的牧牛創作,他也常以“一年容易又秋聲”為題創作牧童與牛題材的作品。(呂曉)
--end--
文字來源丨《北京畫院品讀經典系列•齊白石》
圖片來源丨北京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