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洞遺址 圖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資料圖片)
記者 張海峰
金秋時節,位於吉木乃縣託斯特鄉的草原石城景區天高雲淡,草色微黃,整個景區彷彿披上了一抹淡淡的金色。景區內通天洞遺址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紛至沓來的遊客,不光為了感受草原石城的美景,也想探尋一下景區內通天洞遺址的古老歷史。
在考古現場,鮮豔的紅旗迎風招展。“飄揚的國旗、黨旗讓遊客和牧民更尊重理解我們的工作,即使旅遊旺季,考古工地也不受影響。”通天洞遺址考古隊領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於建軍說。
通天洞遺址的發掘始於2016年,它將新疆的歷史軸線延伸到4萬年以前。不僅填補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發現,曾當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兩年來,考古工作者又在這裡發現了5200多年前的小麥青稞和約5000年前的黍(黃米)。前者來自西亞,後者來自中國華北。黍麥相逢讓學者推測,5000多年前,古西域曾有一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草原通道”。引人矚目的考古新發現讓通天洞遺址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草原石城是吉木乃縣著力打造的國家4A級景區,隨著通天洞遺址的發現,遊客日益增多。與此同時,自2016年以來,考古發掘工作一直在持續進行中。如何在管理好考古發掘工地的同時,向大眾更好地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我們豎起紅旗,並設立了考古標識,大家看到旗幟就會明白,我們正在進行國家的重大考古專案,就會尊重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積極配合考古工地周邊的管理、遺址的保護。”於建軍說。
效果立竿見影。通天洞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周邊並沒有設圍欄,紅旗起到了比圍欄更好的效果。無論遊客還是牧民,都會自覺和工地保持安全距離,絕不跨進考古工地一步。“夏秋季節,遊客多的時候,還有遊客自發幫我們疏導遊客、管理現場。”於建軍說。
在做好考古現場管理的同時,考古隊把現場當作了生動的考古科普大課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通天洞遺址考古工地邊上,一直放著幾塊圖文並茂的展板,深入淺出地向大家普及與舊石器時代考古相關知識、通天洞的考古新發現;展板內容經常更新,考古隊隊員現場講解。
近年來,“研學遊”不斷升溫,通天洞遺址考古隊也定期舉辦考古工地開放日活動,讓遊客摸摸考古手鏟,體驗一下田野考古,解答遊客好奇的問題,傳播歷史文化知識。“現在,通天洞周邊的牧民都自豪地告訴遊客:我們那裡有4.5萬年前的遺址。透過這個考古發現,他們懂得了一些歷史文化知識,也更加熱愛家鄉。”於建軍說。
“黨旗在考古工地上飄揚,是一種無聲的力量。考古工作是非常考驗耐力的。我們每年在通天洞遺址工作六七個月,其中的艱辛鮮為人知,黨員發揮了骨幹帶頭作用。”於建軍說。野外考古期間,隊裡定期舉辦黨日活動,全員參加。今年7月,鄭州遭遇特大洪災,通天洞考古隊黨日活動的一項內容就是為災區捐款。
“我們每個考古隊都成立了黨小組或學習小組,把黨史學習教育和考古發掘工作有機融合,把學習成效不斷轉化為工作動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所長李文瑛告訴記者。
“通天洞遺址考古現場豎起的紅旗讓我們能更好地開展工作,也讓文物保護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同時對我們也是一種激勵。”於建軍說,“現在,這個經驗已經被其它省市考古隊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