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年逾古稀的老人何招娣已近垂暮,但她卻有一個心願,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看一看當年差點成為自己“嫁妝”的“小船”,如今是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的一件國寶級文物------南宋龍泉舟形硯滴。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文房器物。東晉時期人們發現,往硯臺裡倒水時往往容易過量,於是就發明了便於掌控注入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
那為什麼一件國寶級文物差點成為老人何招娣的“嫁妝”呢?故事還得從幾十年前說起。
01、
1954年,在浙江龍泉的一個農村。
時年17歲的何招娣是村裡的“一枝花”,不光長相出眾而且生性勤勞,所以家裡早已給她許了人家。
雖說臨近婚嫁,但出生農村生性勤勞的她,依然每天都會去山上割野菜。
在一個清晨,她照常拿著鐮刀揹著揹簍去山上割野菜。
當她來到村後一個水潭邊時,發現在潭邊有幾株黃花菜長得特別茂盛。
她小心翼翼地走近潭邊,然後用鐮刀開始割了起來。
在割最大的一株黃花菜根部時,突然聽到“當”的一聲,感覺鐮刀像碰到了什麼堅硬的東西。
這種情況很常見,招娣以為是碰到了岩石。
可是當她用腳薅開雜草一看,卻發現鐮刀剛才碰到的是一個類似於瓷碗底部的東西。
她好奇地弄開泥土撿起來一看,是一個顏色墨綠,手掌大小,造型如一艘小船的瓷器。
何招娣覺得這個東西造型別致很好看,便順手裝到了揹簍裡,繼續割黃花菜。
晌午時分回家的時候,就把小船帶回了家。
經過清洗,“小船”漸漸露出真容:不光顏色蒼翠欲滴,造型更是精緻典雅。
何招娣翻來覆去,只是覺得好看,但是並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於是叫來家裡人看看有沒有人知道這是做什麼的。
但家裡人看來看去,也看不出這小船到底是作何用處。
還是何招娣的爺爺見多識廣,雖然也認不出這小船到底是什麼,但是肯定這是一個寶貝。當即拍了板,告訴何招娣把這個寶貝當作她以後結婚的“嫁妝”留給她,讓她好好保管。
02、
何招娣也非常喜歡這個“小船”。
想到這寶貝以後就是自己的嫁妝了,說不定還能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小姑娘心裡高興,難免就想把高興的事告訴給其他人分享。
於是招娣找到自己的一個好友,把“小船”拿給她欣賞,順便將自己撿到“小船”的經過以及爺爺說這很可能是一件寶貝全部告訴了她。
哪知道何招娣的這個好朋友也特別驚奇居然有“小船”一樣的瓷器,而且發現的過程又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感覺。
知道了這麼個稀奇事物,她又哪裡能忍住不告訴別人呢?又告訴了自己的好友。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到了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耳中。
博物館的專家根據傳言描述,懷疑這所謂的小船,很有可能是一件珍貴的文物。
隨後立刻派人一路打聽找到了何招娣家,表明身份之後要求看一看這個“小船”。
專家鑑定之後,這艘“小船”的真面目浮出水面。專家確定這是一方硯滴,是古人用於在研墨時給硯臺新增水用的。
而何招娣撿到的這個硯滴,造型別致,紋路清晰,應該是一個大戶人家的文房用品。
經過查閱資料,專家確定這方硯滴產於南宋時期,屬於龍泉青瓷,價值起碼在十萬元以上。
隨後專家告訴了招娣一家他們所謂“小船”的名字、來歷以及價值,並且告訴招娣一家,像這樣的東西,屬於國家珍貴文物,私自收藏或者買賣都是犯法的。
要知道當時是1954年,平常家裡就是有個幾百元都屬於“鉅款”了。何招娣一家一聽,這麼個小小的東西,居然值這麼多錢頓時驚呆了。
又聽說這是國家的珍貴文物,覺得不能藏私,經過商量之後就決定把這個珍貴的寶貝,捐獻給博物館。
03、
博物館在收到何招娣一家捐獻的硯滴之後,進行了更為系統地鑑定後得出結論:
該硯滴產於龍泉窯,長16.7釐米,高度9.3釐米,寬度6.5釐米,小巧玲瓏,雖然從材質來說算不上極品,但是勝在做工精細,尤其是精緻的外形和蒼翠欲滴的色彩,都是非常難得的。
為了獎勵他們的無私行為,博物館特意向上級申請獎勵何招娣一家獎金68元。
而招娣一家在收到博物館發放的獎金時,認為既幫國家找回了文物,也得到了數目不小的獎勵,也感到非常的開心和自豪。
至此,少女何招娣在山上割野菜,撿到文物又無私上交的故事就告一段落。
時光飛逝,轉眼來到了2006年。
昔日的少女何招娣已經成了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生病住院時,何招娣常常在睡夢中夢見自己年輕時撿到的那艘“小船”。
於是她就想在有生之年,再看看那差點成為自己嫁妝的寶貝。
經過申請,博物館滿足了她的要求,老人看著小船,感覺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時光,喜極而泣。
最後需要告訴大家的是,這方硯滴,如今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裡,按照目前的價值,已經在千萬左右。
而何招娣撿到文物無私上交,不奢求財富物歸原主的故事,也一直在當地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