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尼無線電報通訊實驗室
49、伽利爾摩·馬可尼(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活了64歲,義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企業家,實用無線電報通訊的創始人。
1888年,赫茲發現了電磁波,使無線電通訊成為了可能,但探索運用電磁波通訊的人卻很少,1894年,赫茲去世,馬可尼剛好20歲,這時也是他在義大利波羅尼亞大學攻讀物理學,他在悼念赫茲的訃告中瞭解到了電磁波的一些特徵,於是便有了要用電磁波傳遞資訊的想法。
於是馬可尼便一頭扎進了電磁波試驗中,父母的整個住所都成了他的實驗室,他在樓頂層建起了無線電發射裝置,樓下客廳裡安放檢波器。他在試驗過程中發現發動機的位置越高,接收訊號的靈敏度就越高,於是他把一隻丟棄的油桶剪開,改造成一張鐵板,作為發射天線掛在樹梢上。這樣收報機接收的訊號靈敏度確實提高了不少。
他所用的檢波器是洛奇發明的金屬粉末檢波器,於是便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在玻璃管中加入了少許銀粉,與原來的鎳粉均勻混合,同時把玻璃管密閉並抽盡裡邊的空氣,這樣發報機的功率便大增,無線收、發報的距離也達到將近3千米。
之後他到了英國,到了1897年,南威爾士至索美塞得丘陵之間的試發試驗中,收發間距達到了20千米,他還在海岸和艦船之間嘗試發電報,都獲得了成功試驗。在郵電部總工程師普利斯的支援下,馬可尼的電報事業蓬勃發展,通訊距離也越來越遠了,一度橫跨英吉利海峽,到了1901年實現了大西洋兩岸的無線通訊。到了1909年11月,馬可尼因發明無線電報而榮獲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居里夫人實驗室
50、瑪麗亞·斯科沃多夫斯卡·居里(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活了68歲,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蘭首都華沙,她在中學時代就非常優秀,不僅掌握法、英、俄、德等四門外語,畢業時還獲得金質獎章,1891年瑪麗進入巴黎大學學習物理,1893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第二年又獲得碩士學位。
1894年居里夫人在巴黎索邦大學與丈夫皮埃爾相遇,於是二人便一起獻身科學,1895年二人結婚,二人在物理方面互相協作,相濡以沫,居里夫人在實驗中證明了貝克勒爾的發現,她用壓電石英靜電計測定,鈾物質輻射強度與化合物中鈾的含量成正比,至於其他化學組成成分則與此無關。
之後,居里夫人又著手測試各種元素,企圖找出與鈾一樣具有輻射效應的元素,終於在一種瀝青鈾礦中獲得突破性進展。她測得該物質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要大得多,她認為瀝青鈾礦石中含有一種放射性更強的元素,她把礦石樣品溶於水中,再用化學方法將其分解,後來丈夫皮埃爾·居里也加入進來,他幫助夫人用靜電計對放射源一一加以測定,終於在1898年7月,他們共同發現並確認這種新元素的存在。
在祖國波蘭被敵國佔領並滅亡後,她震動極大,於是為了紀念祖國便將該元素命名為釙。經過幾個月後,居里夫婦又在幾十噸的瀝青鈾礦中分離出了“鐳”。1903年因在天然放射性研究領域的巨大貢獻,居里夫婦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皮埃爾·居里因馬車車禍不幸逝世,享年47歲。這對居里夫人打擊非常大,她幾乎承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但一想到當年兩人為科學而奮鬥終身的誓言,她又頑強地承擔生活和工作的重任,並於1911年從釙中分離出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34年因白血病逝世於法國。
馬克斯·普朗克
51、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活了89歲,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研究熱能輻射時,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提出了黑體的概念,什麼叫黑體呢?
就是說可以全部吸收電磁輻射能量,且毫無反射、透射,看上去全黑的理想物體,如只要有一個小孔的空腔物體,可近似地視為理想物體,其輻射能量的分佈只取決於黑體自身的溫度,與其成分無關。
普朗克認為:黑體的腔壁由無數能量不連續地帶電諧振子組成,其所帶電量是一個最小能量單元量子的整倍數,帶電諧振子透過吸收和輻射電磁波,與腔內輻射場交換能量,這些諧振子的能量不是連續變化的,而是以某一固定值的整數倍跳躍式變化。這就是著名的普朗克量子假說,他這一假說整理成《關於正常光譜的能量分佈定律的理論》一文,並於1900年12月發表。
盧瑟福
52、歐內斯特·盧瑟福(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活了66歲,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之父。
1871年盧瑟福出生於紐西蘭的一個普通家庭,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和謙遜、刻苦治學的精神,成為20世紀初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原子物理領域有這不同凡響的成就,同時造就了一大批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被稱為物理學研究的最偉大導師之一。
1904年,盧瑟福出版了《放射學》,他初步描述了原子模型的概況,一束小粒子直射金箔的單原子層,其中少數小粒子彈回時出現大的角度偏轉。他猜想這是由於射出的小粒子與某種很重的物體發生撞擊,從而為日後發現原子核埋下了伏筆。
1906年,盧瑟福的一名研究生在反覆這一實驗,即用一束小粒子轟擊一片金屬箔,結果發現相當部分粒子可以直接穿透金箔,其餘部分偏斜,部分反向彈回,盧瑟福稱之為小粒子散射現象,經過多年研究,他認為每個原子中心都有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大部分小粒子錯過原子核,所以穿透金屬箔片,只有少部分擊中它進行發生偏轉或彈回。這一解釋,正式建立原子模型,即結構緻密的原子核周圍是眾多按一定軌道執行的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