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截至11月底,大眾ID.系列在中國的累計銷量已達約5.5萬輛,而大眾此前規劃的ID.系列2021年在華銷售目標是8萬輛至10萬輛。顯然,用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年初制定的銷售指標是相當困難的。為此,大眾發言人於12月2日證實,已將ID.家族在中國的原有銷售目標下調至7萬輛到8萬輛,並表示來年的銷量預計將翻番至16萬輛。
截至目前,大眾尚未公佈ID.3、ID.4和ID.6等具體車型的銷售資料,但大眾德國總部對ID.家族在中國的銷量情況感到失望。大眾汽車集團執行長赫伯特·迪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必須因地制宜地改變電動車的銷售模式,因為中國電動車的消費群體相對年輕,需求也有所不同,大眾需要集中精力改進車型及銷售模式,併到2023年在中國推出8個ID.系列車型。
唐唯實:加速向電氣化轉型或有損汽車產業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各國政府嚴苛的排放法規,全球主要的汽車製造商都處在向純電動汽車轉型的早期階段——通用汽車旨在2035年前完成這一目標,捷豹和沃爾沃分別計劃在2025年和2030年前完成向純電動車製造商的蛻變。
但並非所有汽車製造商的掌舵人都贊同這一觀點,比如豐田汽車公司社長豐田章男。日前,Stellantis執行長卡唐唯實也發表了相同看法,認為向電動汽車加速轉型將會超出汽車行業所能承受的範圍。
唐唯實在路透社一次會議的講話中警告各國政府,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的政府,向電動汽車的加速轉型可能會威脅到就業和汽車質量。“對汽車行業實施電氣化的決定,將會使目前汽車的成本比傳統汽車高出50%。”唐唯實說,“我們無法將50%的額外成本轉嫁給終端消費者,因為大部分中產階級無力支付。因此,汽車製造商只能提價減量,或者降低利潤,但兩者的最終結果都會導致裁員。”
墨西哥反制美國電動車本土保護政策
為刺激本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美國總統拜登在《重建更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中就設立了一項專門刺激本國電動汽車消費的條款。據悉,如果電動汽車是由美國工會工人在美國本土製造,那麼消費者可以獲得最高1.25萬美元的額外補貼。但該條款遭到了豐田、現代和本田等汽車製造商的一致反對,因為雖然上述車企都在美國擁有製造運營業務,但由於其工廠工人並未加入工會,所以購買其電動汽車的使用者並不能享受到這種補貼。除了幾大車企之外,該法案還引發了更多國家的不滿。
據美聯社報道,日前,墨西哥威脅要採取法律行動,因為該國認為上述條款違反了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USMCA)中的非歧視條款。
墨西哥經濟部長塔蒂阿娜·克洛西爾表示,該條款對墨西哥製造出口到美國的電動汽車進行了區別對待,並有利於美國製造商,這是USMCA所不允許的。“我們將實施貿易報復。”克洛西爾進一步指出,該法案不僅會使墨西哥汽車製造業的工作崗位減少,甚至可能“給移民帶來額外的壓力”,墨西哥“可能會報復性地徵收關稅”。
多家美國企業敦促美國國會提供晶片補貼政策
日前,福特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蘋果公司和英特爾等眾多美國大型企業均在呼籲,希望美國國會透過立法,在全球晶片短缺期間,為美國晶片製造業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補貼。
據悉,近日,50多家公司的高管致函美國國會,敦促其透過晶片法案,為美國的晶片生產、設計和研究提供520億美元的補貼。
上述公司的高管表示,此舉將有助減少該國對亞洲進口晶片的依賴,並有助於美國的晶片供應鏈中斷。他們還敦促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領導人透過一項名為“FABS”的獨立法案,該法案規定,對美國晶片工廠的投資將可用於抵扣稅收。
福特稱兩年內將成全球第二大電動車銷售商
據彭博社報道,12月3日,福特汽車營運長麗莎·德雷克表示,福特汽車預計將在2年內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銷售商。
德雷克表示,目前,福特旗下的電動汽車產品包括Mustang Mach-E、明年春季推出的電動“猛禽”F-150 Lightning,以及純電動貨車E-Transit,這使得福特有信心擴大生產,並提高銷售預期。
資料顯示,儘管受到晶片短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福特在今年仍售出了2.2萬輛Mustang Mach-E,F-150 Lightning的預訂量也接近2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