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是最懂中國消費者的汽車品牌”,這句話放在以前的燃油車市場來看,的確如此,但放到現在來看,大眾似乎並沒有讀懂當下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需求,而所謂的“第二故鄉”主場優勢也不復存在。
截至目前,大眾ID系列的市場表現實屬一言難盡。
今年8月份,ID全系列產品共累計銷售7023輛,這樣的銷售成績都不及理想ONE的單月銷量;雖然9、10月份ID系列銷量都突破了萬輛,但總體表現仍然不敵特斯拉Model Y一款產品的表現,這與此前大眾定出的今年在中國市場8-10萬輛的銷量目標相差甚遠。
都說大眾產品好,為什麼ID系列市場表現卻不盡人意?
錯過了最佳
入局時機
當大部分車企都開始向新能源轉型的時候,大眾還沉浸在燃油車不愁賣的喜悅中,但汽車電動化已然是未來的趨勢,大眾也開始小規模推進新能源轉型;一開始選擇推出省力又省事的“油改電”產品,例如純電朗逸、純電寶來純電、純電高爾夫等等,但這些“油改電”而來的產品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顯然大眾投機取巧的行為並沒奏效。
緊接著大眾推出了純電MEB平臺打造的ID系列產品,本以為終於可以大放異彩了,可奈何這時候以特斯拉為首的電動品牌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層出不窮,還有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傳統車企彎道超車,言外之意,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處於相對穩定的局面了。似乎大眾的ID系列來得晚了些,與其說來得較晚,不如說大眾自己“作死”,“油改電”敷衍了波新能源市場,等到積分壓力過重才後知後覺,錯過了最佳入局時機。
產品平庸
成為“致命的弱點”
眾所周知,大眾旗下的產品一直走的低調穩重的路線,說好聽點是務實可靠,說難聽點就是平庸無奇。與燃油車一樣,大眾的ID系列產品經可能的與大眾現有產品的設計相契合,對於大眾而言這可能是一張“最安全的牌”,但對於一款純電動產品而言,這張“最安全的牌”卻成為了最“致命的弱點”。
與燃油車不同,如今的電動車不僅追求前衛浮誇的外觀設計,更強調科技智慧性。如果這兩方面都不佔,那麼就必須產品本身來支撐。反觀ID系列,儘管設計上已經較燃油車有很大的改動,但相較於造車新勢力的產品依然顯得過於保守,不夠吸引人眼球。在智慧化、動力續航等方面,也秉承著“夠用”的宗旨;就連駕駛質感也採用大眾一貫的調教,不突兀不激進。
或許在大眾眼裡,ID系列只要做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程度就行了,但問題是,一款純電動車沒有足夠的亮點和技術支撐,與同級別車型相比也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售價還不便宜,如何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品牌定位不清晰
存在感不強
那麼必須得擁有屬於自己標籤。諸如特斯拉、小鵬側重強調智慧化;蔚來突出換電模式和使用者經營模式的獨特性;理想則以增程式動力為賣點;而ID系列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標籤,即便是有大眾品牌背書,但存在感仍然很低。
大部分造車新勢力首先都會先入為主的佔領了使用者心智,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品牌在使用者心中的高階形象,從而提升自身品牌的定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不知名”的造車新勢力能買到三、四十萬,有些甚至上百萬的高價,因為他們賣的不光是產品本身,還有賦予消費者精神層面上的價值。
而反觀ID系列的品牌定位,十分模糊。不僅沒有根據自身品牌調性去做營銷調整,就進行了簡單粗暴的賣車,而且還用賣燃油車那套思路來賣純電動車。這直接導致消費者對於ID系列的認知不夠,甚至無感,只知道是大眾的電動車。
現在大眾ID系列的市場處境十分尷尬,拼創新不及造車新勢力,拼智慧化比不過特斯拉;或許大眾真的需要重新思考下ID系列產品規劃以及品牌定位,不然大眾集團在國內市場的新能源之路只會愈發艱難。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