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很多人手裡的資產都會貶值。比如原本一個人手中的資產價值一個億,但是因為全球經濟下滑嚴重,最終這些資產的價值可能只剩下8000萬了。那麼前後差的這2000萬去了哪裡呢?經濟下滑過程中減少的錢到底被誰拿走了呢?下面我要講的這些問題,可能比較繞腦,但是你只要看懂了,你就知道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了。
首先我告訴你,減少的錢既沒有進到任何人的口袋裡,也沒有憑空消失,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真正出現大範圍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我們只會看到有人說資產貶值了,比如自己家房子前後蒸發了多少錢,但是卻沒見過有人說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大賺了一筆。按照守恆定律來講的話,物質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如果這些錢是真實存在的,只會透過另一種方式轉移,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些錢沒有轉移到任何人的口袋裡,整體資產都是處於蒸發狀態的,所以只能說明這種物質本身就是虛構不存在的。
央視曾經有一檔鑑寶欄目,如果一個人拿了家裡的某個古玩去參加節目,一番鑑別之後,最終鑑寶專家說它值50萬,但是回家之後這個人想再去換個專家鑑別一下,結果第二個專家給出的估值是30萬。無論是50萬還是30萬,都是鑑寶專家認為這個古玩值多少錢,這也體現了錢的作用之一:量化價值。在量化商品價值的過程當中,並不需要有真實的金錢存在,而這個價值可能會因為人為因素而發生改變。但是錢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可以用於交易,在這個過程當中存在真正的錢。這個人把手中的古玩以40萬的價格賣了出去,那就可以說他有40萬。
這裡就涉及到了兩個問題:值多少錢和有多少錢。我們平常所說的房子價格,指的都是值多少錢,這筆錢真實存在嗎?當然不存在了,它只是市場透過錢的量化作用給予它的價值而已。其他資產也是一樣,大家口中的數字都是值多少錢,而不是手裡有多少錢。
實際上這其中的邏輯與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樣的,所謂的市值指的就是一家上市公司發行的股份,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但大家都知道,通常情況下股票的價格波動非常大,所以有時候一夜之間,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可能就會蒸發上百億。蒸發的錢並不是真的有一筆現金消失了,只是公司市值降低了,而市值本身就是一個估值,體現的是貨幣量化價值的作用,並非真實存在的金錢。
通常情況下決定股價的原因主要是預期股息、銀行利息率、市場供求關係等等,就拿市場供求關係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因素,市場需求量較大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市場的認可度較高,所以股價就會上漲。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市場認為你應該值這個價格,那股價就有機會上漲,反之就只能下跌。如果你購買了股票,那麼在此過程當中,只要你不把它丟擲換成真真正正的錢,那永遠都只是一堆虛擬的數字,而非真正屬於你的鈔票,而這些數字有可能會上漲,但也隨時會下跌。
不妨舉一個更加通俗的例子來解釋,比如小王手裡有10個商品,他想要拿到市場當中賣出換錢。那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商品定價,定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利用錢的量化作用在給商品估值。假設小王給每件商品的價格定為2萬元人民幣,這就相當於我們口中所說的股價,那麼這10件商品的總價值就是20萬元,也就相當於前面所說的市值。
價格定好之後,就要拿到市場當中去賣,在正式售出之前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現在小王手裡拿著這10件商品,你能直接說他有20萬塊錢嗎?很顯然是不可能的,什麼叫錢?起碼得能花得出去吧,小王現在拿20萬現金去買車可以,要是拿這定價20萬的品去買的話,恐怕只會被當成神經病。所以在一件沒有賣出去之前,他手裡真正的錢等於0,而那20萬隻是小王給予這些商品的一個整體估值。
接下來小王開張了,有一位名叫小李的顧客來他這裡買商品,小王告訴他單價是2萬,小李覺得這個價格合適,所以就買了兩個,小王收到了4萬塊錢。這賣出去的兩個得到的4萬塊錢才是真真正正的錢,而剩下的8個還沒有賣出去,就不能說這16萬塊錢是真實存在的。接著又來了一個顧客名叫小張,他也想要買商品,但是對於小王給出的價格並不滿意,他心裡的量化價值是1.8萬。於是二人就陷入到了激烈的砍價當中,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售價為1.8萬,那麼降下來的這2000塊錢,我們能說是憑空蒸發了嗎?雖然這種情況下“值多少錢”就轉化為了“有多少錢”,但轉化的量只有1.8萬。2萬的單價只是小王內心認可的,不是顧客認可的,也不是市場認可的,更不是小王原本就擁有的現金,所以那2000塊錢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又怎麼談去向呢?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小王發現有同行也在賣這個商品,大家賣的都是2.2萬,而且顧客也普遍都能接受。這種情況就說明市場整體已經認可了這個價格,那小王當然要跟著漲價了,而2.2萬的單價就是這個商品新的股價,15.4萬就是剩下7個商品的市值。
這個時候A商品單價雖然比之前漲了2000塊,但小王並不滿足,他想著等一段時間再出手,說不定後面就又漲價了。但是等了還沒幾天,商品突然被抽查出某項物質含量超標,並且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在這個訊息的影響之下,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購買慾大大下降,隨著市場需求量的下滑,商品的價格也一路下跌,先是從原來的2萬2降到了1萬5,接著直接降到了5000。所以就算是商品的價格曾經漲到了2.2萬,但小王沒賣出去,量化價值沒有變現,所以一切都是空談。
不過看著一路下跌的價格,小王還是慌了,不出手也不行了,於是他以低於5000的價格賣了出去,最終7件商品賣了14000元,均價只有2000。
算下來這10件商品,小王一共拿到了7.2萬,與預期的20萬差了12.8萬,但並沒有證據能夠說明這部分錢蒸發了,因為在整個交易的過程當中,除了這7.2萬之外,根本沒有別的錢存在,20萬是理想而不是現實。
但假如該商品當時沒有被查出質量問題,而小王和他的同行們在經過了第一次漲價之後體會到了價格波動的好處,所以打算透過自己的力量來操縱市場價格大從中賺一筆。於是幾個人商量了一下就開始行動了,小王花了3萬塊錢從其他人那裡買回來了一個同類商品,而另一個同行又花了5萬塊錢從小王這裡將該商品買走,接著又有一個人以8萬的價格收購。這幾個人倒來倒去,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最終直接從原來的2.2萬漲到了10萬,而這中間每交易一次就會有人大賺一筆。這個時候有位顧客看這種商品的市場不錯,於是也想加入賺錢,就以10萬元一個的價格把小王剩下的商品全買了,等著價格更高之後再賣出去,但是他卻不知道這樣的好市場都是小王等人專門給他營造出來的假象,為的就是“割韭菜”。
其實這就和很多散戶炒股是一個道理,觀察了好久之後選中了某股票,於是果斷出手,等待著後續股價上漲到合適的時機再丟擲。卻不知道這背後其實是有人在操控,所以很多人買入之後很大機率都會被割韭菜,這就是為什麼股市裡真正能賺到錢的散戶寥寥無幾的關鍵原因。同時這也可以解釋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為什麼要想盡一切辦法上市了,太敏感的話我就不說了,大家懂就行,說多了又要被下架了。
無論是市場當中的商品,還是股市的股票,蒸發的向來都不是實際的金錢,而是虛擬的“市值”。經常有人把自己在股市裡賺的錢與別人虧的錢聯絡在一起,這種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股市的實質就是虛擬資本,你賺的錢只是股票市值的變化,虧的錢也是一樣的,跟別人沒有關係,關鍵要看你是在股價處於什麼情況下買入的。
換一種說法,這就是一場純粹的數字遊戲,而現金的參與度並不高。假設你現在有一個蘋果,按照今天的市場價格可以賣4塊,但是第二天降價了,只能賣2塊,前後蘋果的市值蒸發了2塊錢,但是你的蘋果還是你的蘋果,原本擁有的東西還在你手中,並沒有所說的“金錢蒸發”,也沒有真實的金錢參與。而在股市中,雖然有金錢的參與,但是要遠低於市值。
就比如金融危機的時候,某股市號稱蒸發了20萬億,但實際上這20萬億當中真正參與進去的現金只有最初股民投入的幾萬億。20萬億從何而來?炒出來的罷了。假設某企業總股本1800億股,在A股流通40億股,目前股價48元,總市值用48乘以1800億,最終達到了8萬多億人民幣,但這不等於股市當中有這麼多現金在流通,因為當初投入A股的錢只有幾百億。除了這幾百億之外,其他的都是虛擬數字。所以“股票值多少錢”和“股市裡流動的資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真正參與這場遊戲的資金佔比很少。
那麼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大家口中蒸發的“錢”到底是什麼呢?透過前邊的解釋大家應該明白一點,真實存在的鈔票不可能會憑空蒸發,蒸發的只是虛擬的市值,而這從根本上來說實際是生產力的蒸發。在全球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各國就會減工減產,如此一來社會就業機會就少了,那勞動者的收入就會下降,這就是一個連鎖反應。因為在大家收入水平降低的情況下,那購買力自然也會下降,市場需求量也就減少了,無論是房市、車市還是股市,肯定都會受到影響,各行各業的“市值”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
不過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現金的重要性。在全球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如果你手裡的資產較多的是房子,賣不出去就不能花,就算賣出去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如果你手裡的資產多數是股票,那風險就更大了,因為隨時都可能賠得血本無歸。但如果你手裡的資產都是放在銀行裡的純現金,那頂多會有貶值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也是很低的,最關鍵的是這些現金你可以直接拿出去花,房子股票賣不出去,就永遠無法當真正的錢花。
那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經濟下滑呢?
第一、保證有充足的現金,減持權益性資產。這些年炒股、炒房的人很多,可是前邊也提到了,這些平常看起來可以帶你致富的東西,一旦出現經濟危機,那就會變成最致命的東西。有資料顯示,在經濟危機當中,這類資產價格下跌的極限是70-75%。真的到了危機特別嚴重的時候,賠多少倒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是兌換都是個難事。但假如這個時候你有足夠的現金,不僅不會憑空蒸發,而且購買力還會更強,所以擁有足夠的現金才是硬道理。
第二、適度增持硬通貨,最典型的就是黃金,保值性較高,不僅能抵禦經濟下滑,還能抵抗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