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A:場均28.7分5.8個籃板3.8次助攻,
球員B:場均28.0分8.2個籃板4.1次助攻,
看上去是不是相差無幾?
嗯,那如果告訴您A是1997-98“最後一季”的邁克爾·喬丹。B則是2018-19賽季在雷霆和威少爺搭檔、季後賽首輪就被利指導做掉的保羅·喬治,會不會讓你小吃一驚?
無論你是否經歷過在公牛最後一年的喬丹,在現場還是在電視機前,看比賽錄影還是集錦,都能夠體會到那一年的他對於聯盟的統治力。
34歲,帶領已經拿了又衛冕了一次總冠軍、平均年齡31.4歲的聯盟最老陣容。
最好的副手皮蓬因為背傷與合同糾紛,一直缺陣到一月份、只打了44場。
隊裡第二得分手是場均13.3分的庫科奇(984分),
把開局4勝4負的公牛,最終帶到了聯盟並列第一(62勝20負)。
邁克爾·喬丹,82場全勤平均28.7分、總共在1997-98常規賽拿下2357分,都是聯盟第一。
不論球迷和NBA總裁多麼不捨,但球員裡對喬丹的態度無非兩種,
極少數是“這是最後一次復仇的機會了,跟丫拼了。”
絕大多數是“終於不用再被這個暴君蹂躪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幫大家回憶一下,在二十多年前,場均29+6+4的表現,是個什麼勁頭。
而這樣的資料在如今,雖說沒有爛大街,但對於如今的一線球星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
假如以場均28分6個籃板4次助攻為標準(單個上資料波動不超過0.3)的話,近五個賽季以來,有這麼多人都可以做到:
2016-17賽季、2個,威少爺和哈登。
2017-18賽季沒有。
2018-19賽季3個,哈登、喬治、字母哥。
2019-20賽季3個,哈登、字母哥、東契奇。
上賽季3個,庫裡、字母哥、東契奇。
喬丹幾乎被認為是最傳奇一季的表現,從這個角度看已經是如今一線球星們的“標配”了。
更糟糕的是,上述的這些資料“大神”,只有上賽季的字母哥最後殺進了總決賽拿到了冠軍。其餘人在季後賽裡的表現遠沒有在常規賽那麼有統治力。
這並不是說這些巨星們名不副實,或是資料注水了。只不過是NBA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時代紅利”。
一、觀眾優先——什麼才是賺錢的比賽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商業體育賽事,消費者而非球迷始終是NBA最優先考慮的物件。
比賽怎樣才精彩,有更高的比分、更多的精彩進球、更快的節奏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提速+三分。
但籃球的規律畢竟是離籃筐越遠越難得分。怎麼才能鼓勵大家多投三分呢?那就先把防守端強度降下來。
於是給防守球員套上枷鎖。
手測取消了,然後限制外線球員的防守強度,將很多從前不算什麼的接觸都認定成犯規,“體毛哨”也是近幾年才真正普及了。
其實“體毛哨”就是“巨星哨”的普及版,以前只有個別巨星才有的待遇,如今差不多的球星都能夠享受。
很多腦袋靈光的球員和教練們“開竅”了,同樣都是兩分,只要罰球不像鯊魚那麼蹩腳,還多賺一次犯規,多蹭一蹭何樂而不為?
同時“魔球理論”的普及也讓各隊意識到,只要三分球投得夠多夠堅決,在效率上要比傳統打法高效得多,至少在常規賽是這樣。
畢竟一個40%三分命中率的三分攻擊手,在效率上比得上一個60%命中率的兩分專家。
他們開始將訓練和提升的重點從籃球技術的本身,轉移到了對規則的研究和表演“藝術”的鑽研上。大量球星們紛紛在資料和效率上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
球迷們高興了,球星也開心了。
一場賽一場的誇張比分,一個又一個穿越歷史先賢的傳奇紀錄。
場均三雙、單季400+三分、73勝、效率值超越張伯倫(2019-20賽季的字母哥)。
那些曾被我們認為無法被複制和超越的紀錄,在這個時代都被一一打破。
因為判罰尺度的改變,聯盟各隊開始鼓勵進攻,而很多以防守見長的球隊紛紛停滯不前。
馬刺、灰熊、活塞,以及前幾年的猶他爵士,都在原有的風格下深陷泥潭,為了戰績和票房,紛紛放棄了自己的鐵血硬朗風格。
但聯盟球隊的風格日趨“同質化”的同時,也給聯盟帶來了新的麻煩:
球星們快管不住了。
二、球員和球隊——到底誰是老大?
當濃眉在詹姆斯身邊拿下第一個冠軍時,有人開始將他跟鄧肯比較,
當哈登在火箭轟出場均36.1分、60分三雙時,有人開始覺得他超越科比已經是“歷史第二分衛”,
當勒布朗在第十次總決賽時拿下個人第四座總冠軍時,擁躉們覺得他超越了喬丹。
他們的理由很充分:
濃眉生涯前八年四次一陣、場均25+10,跟鄧肯有啥區別?
哈登36.1分不比黑曼巴的35.4分讓人上頭?
勒布朗4冠+4fmvp,還有季後賽出場+得分雙歷史第一,難道不能跟喬丹相提並論?
都沒有錯,只是他們論據的核心,資料,在這些年的意義和含金量有了太大的改變了。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同樣的事物,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去比較才能做到儘量客觀。
就像所有人都不否認六十年代拉塞爾的十一冠和八連冠的不朽,但在討論歷史地位時,都大多不會把他放在首位。畢竟那個時代NBA的強度和競爭性,跟如今的NBA真不是一個回事。
冠軍與冠軍含金量不同,那麼資料之間也就同樣有高低之分了。
若真要用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那就真的不是老了傻了就是黑了壞了。
但球星以及他身後的團隊們不會這麼想,他只知道在如今資料的加持下,他們已經是可以跟歷史先輩們比肩的傳奇。才不會管從前突破時有沒有手放在腰上、殺進籃下會不會頭破血流、三分線外犯規更是極其稀有的景象。
在這個時代,他們才是NBA聯盟裡的最核心資產。
2020年的紀錄片《最後一舞》裡,喬丹依然為公牛老闆萊因斯多夫拒絕留下那支98公牛而憤恨不已。
“我們本有機會拿下第七冠的,我的感覺非常好。”但律師出身的公牛隊擁有者仍然解散了那支傳奇的公牛,也終結了喬丹的紅色傳奇。
即使強如喬丹,在他那個年代,依然不得不向球隊老闆們屈服。因為他們之間依然是僱傭關係。
所以那時的球隊管理層的作風,要強硬狠辣得多。
不止喬丹,大夢和尤因這對九十年代四大中鋒都在生涯暮年被球隊交易,本·華萊士作為那支鐵血活塞的圖騰和建隊基石、依然得不到球隊的頂薪續約,馬布裡在紐約被醜化成了一個“精神病”、韋德這輩子都沒有拿到過球隊第一薪水。
大牌球星們如此,那些平均生涯只有三、四年的角色球員就更是如此。
在白人老闆依然佔據絕對多數的NBA,“我給你錢、你替我賣命,你就是我的商品”。這種邏輯一直延續到本世紀。
但在如今這個社交媒體時代,球員們利用網路奪回了話語權,他們本身的價值和關注度已經超越了球隊本身。
離開了騎士、熱火,詹姆斯還是那個詹姆斯,他一個人的熱度依然可以碾壓聯盟90%的球隊。
離開了雷霆,杜蘭特還是那個杜蘭特,他到哪裡都是招牌,在勇士不但能拿總冠軍,還可以拿走fmvp。
對於如今聯盟的球星來說,他們在哪裡都是明星。球隊的歸屬感和壓迫感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球星選擇了聯手,早早拿到總冠軍。因為他們已經看清了如今的世道:
人們可能會為你的離開而憤怒謾罵,但會有更多人在你奪冠取得成功時山呼萬歲。
你可能在勞資框架內損失了一部分薪水,但早日成功收穫的知名度會給你帶來更豐厚的收入。
你不能等到自己年老體弱、狀態下滑時再被球隊踢走,在自己的巔峰歲月旱澇保收、早日功成名就才是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所以濃眉可以在鵜鶘鬧了將近一年,最終逼鵜鶘把自己送到了最想去的湖人,
哈登為了轉會可以把自己吃成球、在訓練場上發飆,但球隊也對他無可奈何。
歐文決定離開詹姆斯和騎士時,一句“不交易我就做手術”讓球隊不得不就範。
直到今年西蒙斯這樣一位羽翼遠未豐滿、成就尚未達成的新人。只因為季後賽發揮離譜時被教練和球迷噴了幾句,就要求轉會,最後鬧到罷訓罷賽的地步,才讓整個NBA世界意識到:
這批球員已經被寵壞了。
三、如果你不是“詹姆斯”,那麼有的是辦法治你
賽季開始前,聯盟對很多攻防動作的判罰都做了最新的解讀:
①進攻方以異常角度傾斜到防守者身上(侵犯防守者“圓柱體”),犯規
② 進攻方突然偏離他的進攻路線(側身或向後),故意與防守者製造身體接觸,犯規。
③投籃方完成動作後,以異常角度伸展腿部(向上或向側面),犯規。
④進攻球員的非運球手故意勾住防守球員,犯規。
可以說,這幾招都是這些年來外線攻擊手們在琢磨規則過程中,開發出來的屢試不爽的“保養”。
但從前是能上罰球線,如今可能自己得賠上一次犯規了。
雖然球星們都宣稱新規則對自己沒啥影響,但資料說明一切。
哈登場均罰球數從7.3降到了7.2,
特雷楊從8.7→5.7,
利拉德從7.2→4.5,
比爾從7.1→4.1,
東契奇從7.1→5.7,
庫裡從6.3→4.5,
罰球數的銳減不單單是每場少得了三四分這麼簡單,而是告訴了面對他們的防守者可以用更激烈的動作限制這些巨星。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如果你是詹姆斯、杜蘭特、庫裡這樣真正的巨星,就應該既能享受規則的紅利,也可以解決對你不利的變化,永遠站在聯盟頂端。
而至於部分在前幾年裁判“保護”下成長起來的明星們,現在就是聯盟為你們擠幹水分,迴歸本初的時候了。
任何一個時代、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頂尖者永遠只是那麼幾個。
可是最近幾年NBA製造出來的“虛假繁榮”,不但讓觀眾們看得越來越乏味,也讓所謂的“巨星們”愈發膨脹得難以管理,鬧出了西蒙斯、歐文等一系列的鬧劇。
如今NBA“亡羊補牢”式的改變,才是真正能夠延續自己輝煌和健康的正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