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爆發以後,全球不斷放水印炒,網路上各大經濟學家就蹦出一個名詞:輸入型通脹
到底什麼是輸入型通脹?
對於輸入型通脹,一般理解是:
外國發生了通貨膨脹,引起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本國輸入這些商品或服務,連帶就把通脹也一併帶了進來
也就是說,疫情以後,全球放水導致國外商品價格上漲了,老外就開始從我國購買,從而拉動本國更多出口;
同時,國外通脹,我們進口商品就貴了,那麼我國企業和百姓就會由從國外進口轉向在國內購買。
出口和國內消費一旦同時爆發,我國商品就會因為需求多、供給少而供不應求,導致國內商品的價格就漲上去了,於是外國的通脹就輸入了國內。
不理解?舉個例子:
假如美國因為大量放水,導致美國大米上漲,原來每斤1美元,現在漲到了2美元一斤,這個時候,如果我國的大米價格還是1美元一斤,或者低於2美元一斤,售價變高了,我國糧商就會擴大對美國的出口。
同時,因為美國大米漲價,我國、企業居民就會減少進口美國的大米,轉而買咱們國內的大米。
產量就那麼多,出口多了,進口少了,國內的需求也增加了,國內大米價格自然就漲上去了。
按上面這個邏輯思維,照理來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就當下各國貨幣本位不同,匯率可變的現實情況,要發生輸入型通脹,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說不可能發生輸入型通脹?
除非是在金本位制情況下,不同國家使用的是同一種貨幣,輸入型通脹,才會實際發生!
同樣的貨幣,美國物價飛漲,原來1塊的東西漲到2塊,我們的東西還是1塊或者低於1塊,美國漲價,我們的商家因為每斤有1塊甚至更多利潤增加出口。
因為美國1塊的東西漲到2塊,成本高了,我國就不願意繼續進口了,國內才1塊,大家為了節約成本開始從國內採購,國內消費就上去了。
出口多了、內需增加了,產品就那麼些量,供不應求了,國內價格就上去了。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是沒有匯率變化的同一種貨幣的情況下
咱們講的輸入型通脹發生在國與國之間,即是兩個不同的國家,用的是不同的貨幣,貨幣值不一致,就難以實現輸入型通脹。
為什麼說不同貨幣之間難以實現輸入型通脹?
咱們還以上面買賣大米為例,假使美國濫發貨幣導致通脹,以前1快錢買米現在要2塊了,米價漲了一倍,就相當於美國的票子毛了一倍。
只要我國票子對美國升值一倍,那麼美國的大米價格對我們來說,就沒有任何吸引力。人民幣升值了,我國商家就不願意增加出口,反而會因為美元貶值而加大進口。
這就是說,如果不是固定匯率,允許不同國家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率充分反映其相對幣值,就不會有通脹輸入這回事。
反過來講,如果我國的通脹因為美國通脹也因此跟著加劇,那就意味著匯率變動滯後了,給所謂的“輸入通脹”有了可乘之機。
舉個例子,如果美國通脹美金毛了,在咱們眼裡,就不會把美金看得比以前一樣值錢,既然不那麼值錢了,就不值得我們再拿出與原來一樣多的人民幣去交換美元。
這就是說,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出現相對價格變化,就會引發貨幣之間匯率的變化。按照這個基礎來講,“輸入型通脹”的邏輯就說不通。
既然邏輯說不通,為什麼各大經濟學家還天天吼著我們出現了輸入型通脹呢?
其實,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得先理解咱們的匯率。眾所周知,在國內外都可以買賣美元,但是想要交易人民幣就必須在國內。
既然只能在國內買賣人民幣,那麼國外想要透過用各種方式來推高人民幣,哪怕用黃金買人民幣實現人民幣升值,幾乎不可能。
這麼看來,我們人民幣的升值權就幾乎掌握在自己手中,最起碼不會因為國外惡意購買而被推高。
再者,我國外匯買賣一直都是由具備入場交易的商行會員,在外匯交易中心進行交易的。
在這個交易中心,央媽除了是這個交易中心的管理者,而且還是最大股東。
一直以來,為了保證匯率穩定,央媽承包了幾乎所有的外匯。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高達3萬億美金,這裡面除了有商家出口所得,還包括海外熱錢。
也就是說,只要企業出口後獲得了美金收入、海外投資者進入我國商行進行匯率結算、各種方式獲得的外匯,幾乎都是咱們最大買家央媽購入了。
而央媽購入這麼多外匯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較量,而是為了穩定人民幣、穩定匯率。
因為只有匯率穩定了,我國出口企業才能繼續拉動經濟,才能繼續穩定國內就業……
所以,國與國之間的匯率不是實時跟蹤變化,而是為了穩定導致匯率變動滯後,那麼“輸入通脹”就會有機會。
當然,也正因為人民幣和匯率的相對穩定,才使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
【作者簡介】:
萬子嫿:學者
感謝您的閱讀,如能轉發,甚幸!
圖片宣告: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必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