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的林彪
作者蘭臺
林彪是不是軍事天才?
我認為林表示軍事天才。
但是,林彪依然是成長在近代中國戰爭環境之下的軍事天才,他並沒有像真正極少數世界級軍事天才一樣超越他所處的環境。
林彪同樣具有近代中國戰爭環境之下所有軍事家都不能迴避的問題:沒有經歷過高烈度戰爭洗禮,缺乏現代戰爭經驗。
這一點,在1947年東北野戰軍軍事幹部會議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和網路上不少軍事歷史愛好者想象的不同,林彪在本次會議上更多的是強調下級軍官最重要的是執行力,是服從命令聽指揮,而不是自作主張:
凡是已經開始並正在進行中的戰鬥,則必須堅決打下去……如果繼續堅持打下去,即令打不下也至多是多一點傷亡,但絕大多數場合是能夠取得勝利的。戰役指揮員的頑強性,就表現在這種時候。”
其次當我們佈置好了,準備好了,火力配備好了,包抄到了,攻擊開始了,這時,就照原訂計劃硬幹下去。一切戰術中最重要的戰術就是死打,堅決的犧牲才能換得更少的犧牲,十六師這一點是很好的,連打七次衝鋒,這是光榮的,就是打不下來,也鍛鍊了部隊……在戰術動作上,必須有這種蠻幹精神,何況今天比前不同了,打了以後就有補充,必須拼命打,打破七次衝鋒的記錄,除非上面有命令不打。
上面不理智的情況較少的,要你們打,你們只管拼命打,一定能打好,至多亦不會產生很困難的問題的。去年提出的拼命仗,就是指這種經過準備以後的死打。
我想肯定有人要說我是“斷章取義”,曲解了林彪的原意。
其實我真沒有。
解放戰爭老照片
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2縱5師師長的汪洋將軍在其個人回憶錄《十次突擊》裡也表示堅持林彪提倡的密集衝鋒看似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了傷亡,但是算總賬的話,由於密集衝鋒快速打開了突破口,有利於儘快結束整個戰鬥,反而減少了傷亡。
所以,林彪在軍事幹部會議上強調下級部隊要服從命令聽指揮、要有“死打、蠻幹”精神並不是林彪水平不行,而是林彪結合當時戰場環境所作出的正確戰略部署。
為什麼林彪這種看似“無理”的要求能減少部隊傷亡呢?
這就要從當時中國戰爭環境說起了。
從晚清開始,中國隨著國力的衰敗,在軍事裝備上也不能和西方列強相比。
沒錢,自然也買不到足夠的武器和彈藥,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國內戰爭甚至還會夾雜著冷兵器。
在黃埔軍東征陳炯明的時候,蔣介石都觀察到陳炯明的軍隊已經窘迫到“把鞭炮放到鐵桶裡冒充機關槍”的程度,其實這也是當時大多數國內軍閥武裝的真實寫照。
陳毅元帥也說過,段祺瑞部隊與張勳作戰時打了上百萬發子彈,結果就打死幾十人。
所以,近代中國戰爭都是“低烈度戰爭”,在“低烈度”戰爭環境下,一支部隊擁有猛衝猛打,蠻幹死打的戰鬥意志更重要。
而一支部隊如何能具有猛衝猛打,蠻幹死打的戰鬥意志呢?
主要是基層軍官必須要有很強的執行力。
志願軍衝鋒
所以,林彪才會在1947年軍事幹部會議上要求一線軍官服從命令聽指揮,要有“蠻幹死打”的精神。
不過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這種“低烈度戰爭”環境下形成的作戰經驗其實是不太適用於真正的現代戰爭的。
比如過分強調一線軍官執行力和服從力,就會造成一線部隊行動過於死板,比如朝鮮戰場上美軍就觀察到四野出身的十三兵團一線部隊執行力雖然夠,但是靈活性太差了:
一旦他們決定了一條前進路線,即使戰術狀況改變讓它似乎不再有利,他們仍然不會改變。他們只會在先頭部隊後面繼續前進增援。——《志願軍的攻擊戰鬥》,[美]馬歇爾
綜上所述,林彪確實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但是他也並沒有超越他所處的環境,自然也並不比他的其他同事,比如粟裕、劉伯承更優秀。
END
參考資料:
林彪:關於高、中級指揮員“指揮要則”的指示(戰役指揮問題) ,一九四七年二月
林彪:在軍事幹部會議上的結論,一九四七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