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這個曾經的法西斯國家的軍事力量遭到了徹底摧毀。即便是戰後重建軍備,兩國的軍事力量仍然被嚴格限制,殺傷力極大的核武器更是被嚴格禁止進入德國和義大利兩國的武器庫。雖然明面上,兩國沒有自己的核武庫,但暗地裡,在美國的支援下,兩國偷偷摸摸地進行著自己的核武計劃。
冷戰下的核武裝
1947年,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蘇兩個二戰時期的盟友陷入到冷戰的對峙中。1955年,美蘇雙方都構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軍事政治聯盟。但在與蘇聯的對峙中,美國感到以自己為首的北約在陸基常規軍力方面無法與蘇聯抗衡,並且雙方在陸基軍力方面的差距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美蘇之間的對立開始
為了平衡雙方的軍力,此時的美國在成功將原子彈小型化後,開始大力研發戰術核武器,試圖透過核武器平衡雙方在軍事力量的差距。從50年代中期開始,諸如核防空火箭、核火炮甚至單兵核火箭筒等戰術核武器紛紛開始列裝部隊。
在戰術核武器批次列裝的同時,美國開始考慮用這些戰術核武器武裝其他北約國家,加強北約軍隊的核打擊能力。在1955年12月的北約理事會上,美國代表公開指出,要向北約成員國提供多種戰術核武器。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行為使得美國大為震驚,這意味著蘇聯在彈道導彈方面的技術已經走到了美國前面,可以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向美國本土發動戰略核打擊。
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稱為Sputnik1,它是航天啟蒙時代的產物,是冷戰時期太空競爭的標誌
為了應對蘇聯彈道導彈的威脅,美國提出了雷德福計劃,將軍費往戰術核武器方面傾斜。同時在1957年的北約峰會上,美國提出建立整個北約共同的核武庫的計劃。
諷刺當時美國發動西歐媒體渲染蘇聯威脅以大肆擴軍的漫畫
在1963年的北約理事會會議中,與會的北約各國通過了建設北約聯合核力量的決議。根據該決議,北約將組建一個由北約各成員部隊組成的核武部隊。該部隊在北約各個成員國都部署相應數量的核武器。該部隊的最高指揮權掌握在由所有北約成員國軍官組成的司令部中。
造不了核武器,共享一下也可以
在1957年美國提出建立北約國家共同核武庫的時候,聯邦德國的回應最為積極。在1960年的一次北約部分成員國的非正式會議中,時任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全力贊成在北約框架下建設由全體成員國共同指揮的核武力量的決議。在之後數次北約建設多邊核力量的討論會中,聯邦德國都是除發起國美國外,最積極支援這一計劃的國家。
阿登納深諳西德作為美國冷戰橋頭堡的重要性,當然竭力鼓吹增加軍費,反正錢大頭是美國人出
聯邦德國之所以如此支援北約多邊核武計劃,與它所處的特殊地緣環境密不可分。
聯邦德國位於美蘇雙方冷戰對峙的最前線,其中重要城市柏林還完全處於東方陣營的包圍之中。如果美蘇雙方從冷戰演變成熱戰,聯邦德國一定是第一個遭到東方陣營打擊的國家。在北約內部,聯邦德國被賦予抵擋蘇聯第一波攻勢的任務。對於德國人而言,由數萬輛坦克組成的蘇聯鋼鐵洪流的場景歷歷在目。而冷戰時期的聯邦德國,由於戰敗國的束縛,軍隊的規模受到了嚴格限制,想要透過常規軍力抵抗蘇聯的進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真·鋼鐵洪流
核武器同常規武器不同,除了具有毀天滅地的殺傷力外,還是大國地位的象徵。除了軍事上的考慮,聯邦德國還希望借核武器擺脫受制裁的戰敗國境遇。而且和德國一樣同為西歐強國的英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庫,而法國也計劃著打造自己的核武庫。要想在西歐內部獲得與英法相等的大國地位,核武器是必不可缺的一環。
所以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不止一次地公開強調要用核武器武裝聯邦德國國防軍。
但尷尬的是,根據聯邦德國與英、美、法等國簽署的《倫敦-巴黎協定》,由於戰敗國身份,聯邦德國無權在自己的領土內研發和生產核武器。因此聯邦德國把獲得核武器的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從1956年開始,聯邦德國的代表就多次要求美國廣泛分配核武器。並且在1957年的北約峰會中,聯邦德國代表全力支援美國建設北約共同核武庫計劃。
經過聯邦議會激烈的討論,1958年3月聯邦德國正式通過了聯邦德國國防軍裝備核武器的決議。根據該決議,聯邦德國將一部分國防軍補充進駐紮在聯邦德國本土且裝備核武器的美國軍隊中。透過這一系列操作,聯邦德國藉著美國駐防部隊,擁有了核武器。
1957年的北約峰會中,聯邦德國代表全力支援美國建設北約共同核武庫計劃
就在1958年年底,聯邦德國境內已經建造了200個核彈發射裝置。到1959年,聯邦德國的部分部隊開始裝備可以運載核彈頭的“誠實約翰”火箭。之後美國又陸陸續續地向聯邦德國提供了“奈基”“鬥牛士”“馬斯”等多種可以運載核彈頭的導彈。
但聯邦德國並不滿足於這些。一方面是裝備核武器的國防軍的規模還不夠大,包括阿登納在內的聯邦德國高層認為,僅有的這些核武器不足以抵禦蘇聯的進攻。
除了規模外,阿登納以及聯邦德國高層還想著擴大聯邦德國對核武部隊的指揮權。之前那些配備核武器的德國國防軍最高指揮權在美國手裡,聯邦德國並沒有任何權力調動這些軍隊,而且還要負擔這部分軍隊的軍費。因此聯邦德國的高層希望以北約的名義組建一支裝備核武器的共享軍隊,這樣聯邦德國就可以透過北約達到擁有核武部隊指揮權的目的。
以運載核彈頭的“誠實約翰”火箭,為了保證機動性反制被軍用卡車拖載
德國“核武夢“的破碎
共享核武部隊除了可以讓聯邦德國擁有核武部隊的指揮權外,還可以藉機壓制聯邦德國的對手法國。雖然德法兩國政府早在50年代就宣佈和解,但暗地裡兩國仍然處於競爭關係。畢竟兩國都是歐洲大陸上的大國。一旦其中一方擁有自己的核武器,其在歐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將大大提升。
和解是建立在彼此力量差距接近的情況下,兩者都很清楚
由於戰敗國地位,聯邦德國無法研發核和生產核武器。如果將法國拉入北約共享核武庫的計劃當中,那麼法國將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放棄自研核武器的計劃。這樣德法兩國在核武器的研發使用上處於相同的地位。
從1960年開始,聯邦德國就積極與北約內部的其他國家進行磋商,希望推動美國的北約核武共享計劃。1963年北約峰會能夠達成建設北約聯合核力量的決議,聯邦德國在其中功不可沒。一年後,美德兩國領導人就達成了努力促進多邊核計劃的條約。
就在聯邦德國藉著多邊核計劃圓“核武夢”的時候,英法兩國的突然表態給聯邦德國的核武計劃畫上了休止符。
英法兩國本身就對美德兩國的“多邊核計劃”非常冷淡。兩國認為“多邊核計劃”不僅使得自己喪失本國擁有獨立核力量的權利,而且英法兩國仍然對曾經的對手德國保持有戒心。但之前英法礙於維持與美德兩國的友好關係,才沒在1963年的北約峰會中明確提出反對意見。
法國更是直接自己試製核武器
眼看隨著“多邊核計劃”的推進,聯邦德國將擁有核武器,英法兩國的領導人不得不站出來表示反對這一計劃。英法兩國的反對使得美國的態度開始動搖。
而這個時候英國又針對“多邊核計劃”方案提出將英國的V型轟炸機作為“多邊核計劃”中的空基核武投放平臺,藉此在“多邊核計劃”中擁有與美國同等的地位。英國的提案使得美國借“多邊核計劃”限制英國獨立發展核武庫的計劃泡湯。而法國的態度更為強硬,直接宣佈要打造自己的核武庫,甚至叫囂著退出北約。
V型轟炸機
在英法兩國的強烈反對下,北約內部除聯邦德國外的一些成員國紛紛表示拒絕簽署“多邊核力量”條約。面對這麼多國家的反對,美國的態度也變得不那麼積極。於是1965年,英、美、法、德、意、荷六國外長決定召開會議針對“多邊核計劃”進行討論。最終這個會議由於大部分國家態度冷淡而沒有如期召開。由此北約的“多邊核計劃”宣告流產,聯邦德國的“核武夢”最終破滅。
仍是北約核打擊的重要一環
雖然”多邊核力量“計劃流產,但美國及一些北約國家仍然希望各國在核武器的使用上保持一致。1966年北約成立了“核計劃小組”,專門負責制定整個北約的核武器發展計劃、核武器部署以及做出使用核武器的決定。為了安撫聯邦德國,北約將其中一個常任理事國的身份給了聯邦德國。
但經歷了“多邊核計劃”流產,聯邦德國對核武器已經心灰意冷。於是於1969年在核不擴散條約上簽字,宣佈放棄擁有核武器的權利。
雖然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但這並不意味著德國沒有核武器可用。由於聯邦德國位於冷戰的最前線,是北約抵禦華約集團最重要的一環,因此美國在聯邦德國境內仍然部署有大量的核武器,之前那批由美國指揮的聯邦德國國防軍依舊存在。
而且根據聯邦德國與美國的相關協議,在美國的允許下,聯邦德國可以使用部分美國部署在聯邦德國境內的核武器。因此聯邦德國空軍的對地攻擊戰機都擁有攜帶核武器的能力。哪怕是冷戰已經結束30年的今天,北約已經東擴到俄羅斯家門口,但德國依舊是防禦俄羅斯的重要一環,是北約核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這份核安全,德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中最大的代價就是基本喪失了國防自主權。因為被納入美國的核打擊體系,德國在空軍戰機採購方面受到了美國的制約。在德國最新的戰機採購計劃中,美國就從中作梗,不允許德國自主研發生產的”颱風“戰鬥機使用美國的核武器,迫使德國不得不拿出鉅額資金採購美國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由此可見,對於想要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大國而言,核武器這種大殺器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好。
時間魔法師∣地緣谷成員 東方史 蘇俄史愛好者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冷戰時期聯邦德國在北約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劉芝平;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聯邦德國的核政策.鞏鵬飛;北約核分享制度:變遷與管理1954——1966.鄭飛;國際核秩序轉型視角下美國對聯邦德國核戰略的調整(1960—1969).安竣譜;德國軍機新購案中的“颱風”式戰鬥機.玉成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