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建榮 來源:美篇App
這是一張沉甸甸的烈士證書,拿起來手在顫抖,那是讓四代人的眼淚浸溼得……
我的堂哥孫洪有,是我的大爹孫德福的唯一兒子,吾輩的大哥,在1947年膠東保衛戰中阻擊戰鬥中壯烈犧牲,時任地下黨組織負責人的姥爺姜仁增親自把陣亡通知書送到大爹大媽手裡。
我的爸爸孫德發是從軍的親人中參加膠東保衛戰役唯一倖存下來的家人,五爹孫德貴在即墨靈山戰鬥中犧牲,大哥孫洪有在萊西武備戰鬥中犧牲,聽爸爸媽媽講,當時大爹、大媽收到大哥陣亡通知書的時候都被光榮衝昏了頭,沒有流淚,而後漫長的歲月在苦苦的思念中流失。
孫家兩代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膠東大地一片熱土,而爺爺、奶奶、大爹、大媽至死也沒有閉上眼睛,因為大哥孫洪有的遺骨不知散落何方,鮮血不知灑在哪一塊土地。
我的父親孫德發當時是萊東獨立營的一名戰士,後期編入膠東南海獨立二團炮連、22軍64師291團炮連,1950年10月他所在的連隊第一批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線,聽父親講,他的那些戰友都是膠東兵,大部分都在朝鮮戰場犧牲了,而他在同年8月份被選拔到新中國新成立的第一支傘兵部隊,而且是整個連隊唯一個空降兵,隨後他隨軍進駐上海,後移駐河南開封,父親是僥倖活下來的唯一一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戰的家人,每當提及他的那些犧牲的戰友,父親都會陷入深深的悲傷中。1964年,我父母申請轉業回到山東,被安置在德州市的陵縣(現陵城區),從此我們的父母帶著我們走上了漫漫的尋親路,萊西、即墨、萊陽、招遠民政部門和烈士陵園……,無數次的回鄉,無數次的找尋,無數次的失望。後來我又遵從父親的心願到萊蕪、周村、棗莊等地的烈士陵園以及戰爭紀念館查詢烈士英名錄,依然沒有線索。
2013年,87歲的父親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孫洪有烈士的妹妹孫連英(前排右三)作者孫建榮(前排右四,孫洪有烈士最小的堂妹)和孫洪有的其他堂弟、堂妹、侄孫們。
2021年6月20日我回鄉探親,望著營盤(祖墳)內五爹孫德貴和大哥孫洪有空落落的墓穴,我心波瀾起伏,和我的愛人、侄孫商定,帶著父輩留下的資訊,再一次沿著戰爭年代父輩的足跡,尋找那一段歷史,尋找那一場場戰鬥的故事,尋找我的家人和他的戰友的蹤跡……
這段路從父親轉業算起已經走了57年,只為尋找在膠東保衛戰中散落在戰壕裡的親人的遺骨,只為讓父輩的夢想成真、天堂安息……
第一站:2021年6月23日上午9點,我和堂姐孫連英(孫洪有烈士的妹妹)的孫子小東來到了山東省萊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服務大廳,很順利地拿到了印有堂哥孫洪有姓名的烈士英名錄,記載如下:孫洪有,1925年4月出生,1943年參加革命;籍貫:山東省萊陽縣西留公社鐵匠莊大隊山棗溝村;犧牲時所在單位:膠東軍區南海一團,副排長;犧牲時間:1947年萊西縣武備戰鬥。
《烈士英名錄》,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不朽的印記,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拍下一頁帶有烈士魂魄的記錄……
安葬地點和有何功績兩個欄目依然空白。除了英名錄提供的資訊再沒有找到其他線索。
第二站:2021年6月23日上午11點,我來到了萊西市南墅鎮上店村村委會。從萊陽退役軍人事務局出來,馬不停蹄地直奔目的地。途中打聽到上店村現任書記姜偉友同志的聯絡方式並通話,然後聯絡到萊西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服務人員,他們雖然對上店村有無名烈士墓一事不很清楚,但給予了積極的回覆,並聯系通知南墅鎮退役軍人事務站站長封帥同志配合。最後的電話話音剛落,目的地到了,還沒下車就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村委會門前站了一排人等候:上店村老書記姜世福、現任書記姜偉友、村主任姜雙福和另外幾個村幹部、南墅鎮退役軍人事務站站長封帥和另一名工作人員,他們的翹首企盼似乎比我們4代人57年的尋找更為迫切。
雙方雖說是從未謀面,但見面已像故人。老書記姜世福同志拉著我的手,話未出口已經老淚縱橫。他說:“三十多個烈士犧牲在這裡,我們守了70多年了,您是第一個來尋親的人,可把你盼來了”。
姜世福,今年71歲,5天前把腳崴了一下,不能走路,聽說我們今天要來,竟然一瘸一拐的也過來了。現任書記姜偉友同志把我們帶到了村委會辦公室,然後根據雙方提供的資訊,處處吻合的細節,使得一段塵封74年的悲壯故事浮出水面。
1947年秋膠東保衛戰打響了,為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更加有效地調動敵人、消滅敵人,在許世友、譚震林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在指揮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戰略大轉移。當時我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某部一個排的戰士(約30餘人),奉命在此掩護大部隊西移。1947年農曆8月11日(公曆9月25日)他們開始在道頭山和狀元山之間的上店村北的第二頂子山上構築工事,農曆8月13日(公曆9月27日)中午12點左右,我軍戰士對沒有任何防備的正準備吃午飯的國民黨軍展開了激烈的阻擊戰。戰鬥極為慘烈,敵人的援軍從四面八方把整個山包圍了,一直打到下午的四五點鐘,子彈打光了,戰士們就用刺刀槍托拼,我方以大約一比七的劣勢下,堅守了陣地四五個小時,把敵人牢牢的牽制在第二頂子山上,保證了大部隊按預訂計劃順利的向大澤山方向轉移。戰鬥中除排長一個人突圍出去,副排長及其他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戰鬥結束後,該地區暫時被國民黨控制,而我們的三十多名英烈曝屍荒野,任野狗嗅聞,烈士的鮮血已經染紅了大片山坡。多日之後地下黨組織悄悄地安排一些村民草草的將烈士的遺體掩埋在戰壕裡,並堆起了12個墳頭,做好了標記,以便後人查詢。
附近大羅村的村民呂本偉目睹了戰鬥的全過程,他當時被國民黨軍抓去當壯丁,戰鬥打響了,他躲在附近親眼所見我軍戰士的英勇壯舉。解放後,他把這三十多名英烈的事蹟一遍遍地講給身邊的人,村民們代代相傳,使這場戰鬥的故事流傳至今。
如今已71歲的老書記姜世福,自小就從長輩的口中得知這三十多名戰士壯烈犧牲的故事,他的大爺在解放戰爭周村保衛戰中壯烈犧牲,奶奶又把他送到部隊,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他來到烈士犧牲的戰鬥遺址,看到雜草叢生,不知道他們的家鄉是哪裡,不知道這些英烈的名字,不知道他們的父母弟兄,沒有一個親人過來尋找,當年堆起的12個墳頭幾乎被歲月磨平。一片荒涼的景象燃燒起老書記滿腔熱血,他老淚縱橫,守護烈士遺骨的信念由此而生,從此開始了他和他的家人、村民幾十年風雨無阻的守護。2016年在得到民政部門的支援協助下,他組織了四五個鄉親,將這些烈士的遺骨從石沙裡一塊一塊的篩出來,一根小手指骨也沒有落下,把他們用兩個大包袱包裹好,扛到了一個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的小山坡上,為他們修建了一座無名烈士墓,把這座無名的小山頭起名為“臥龍崗”,只為有一天,這些英烈的遺骨能榮歸故里。
等了一年又一年,沒有親人過來尋找。老書記一家老小就把他們當自己家的老人祭奠,按當地的風俗每年四次祭奠,老書記都會帶著愛人和女兒來到烈士墓前,風雨無阻,而且交代給自己的兩個女兒:“等我不在了,你和你的孩子們也要永遠的守護他們,直到他們找到親人……”。每年的春節他的愛人都會操著濃郁的膠東方言對烈士們唸誦“無家無業的叔叔大爺們,跟我來家過年吧,我家就是你們家,來我家吧……”
當老書記姜世福的愛人得知我到上店村尋找我家人的訊息,嚎啕大哭,“我們可算有個交待了,找不到他們的家人,我死不瞑目啊,可算找到了……”
現任書記姜偉友是聽著烈士的故事長大的,也曾經是守護祖國的解放軍戰士。復員回鄉後,他和村主任姜雙福帶領上店村的村民們也加入了守護英烈遺骨的隊伍。
隨著兩任書記的細細講述,漸漸地把我們一步步領進了艱苦卓絕的紅色歲月,帶我們走進了一幕幕感天動地的、震撼靈魂的輝煌歷史。
退役軍人事務站站長封帥又帶我們走進了萌山歷史紀念館。
村裡老黨員、老幹部趙尊發老人為我們講述瞭解放戰爭中那一場場發生在萊西的激情燃燒的紅色往事,膠東保衛戰、道頭阻擊戰、1947年萊西大青山戰役……
每一段都是熱血鑄就的不朽歷史。
踏上上店村這片熱土,我和我家人的眼淚就沒有止住。74年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大地,而今,我和家人踏上了這片熱土,即使找不到我的家人遺骨,這三十多個英烈也都是我的親人,上店村的父老鄉親都是我的親人,我和我的家人從此會盡己所能,讓這三十多名英烈不再無名,讓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死而無憾,讓他們的壯舉流芳百世,讓上店村百姓的大愛感動世人,讓世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這群永遠年輕的英靈………
74年三代人的守護,只為那三十多名無名的英靈,57年的堅持,只為讓掩埋在戰壕裡的親人回家。
我所站墓地位置的東北方向就是萊西市南墅鎮上店村北第二座小山的山頂,那上面是三十多個年輕的戰士死守陣地、英勇奮戰的戰壕、那上面是三十多個英雄好兒郎的獻血澆灌的熱土、那上面是他們沉睡了將近50年的溫床、那上面是他們見證祖國解放、發展、改革、開放、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的制高點,我面前漢白玉雕刻的墓碑和磚混修砌的圍牆墓穴是愛他們愛到骨血的後來人14年前為他們修建的新的家園,並給他們的家園起名“臥龍崗”。三十多個活生生的生命定格在1947年9月27日的下午刺刀刺向敵人胸膛的瞬間,從此開始了74年漫長的等候,等候他們的家人帶他們回家。
先烈們用英勇犧牲換來了今日的山河無恙,歲月安康,祖國一天天昌盛,暢通的資訊共享、發達的交通工具、不懈的尋找家人回家的信念,終於讓我和我的家人在2021年的6月23日找到了他們,我們是尋找到三十多名烈士的第一個家人,從此這片熱土一定會迎來更多更多的的家人和關愛他們的不是家人勝似家人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儘管時光度過了漫長的74年,但是依然感覺得到英烈的熱血還在燃燒沸騰,魂魄依然氣壯山河,找到他們的那一刻,57個年頭曾經歷的壓抑、委屈、遺憾、失落、絕望揮之而去,被英烈們的壯舉所震撼、被上店百姓的大愛所感動,淚水刷淨了所有心靈的陰暗,讓我和我的家人一瞬間被感化的心靈得到了共鳴,那就是責任!責任重於泰山,同為共產黨員的愛人當即跟我說,即使他們不是我們的家人,也是我們的戰友,我們就是他們的家人,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幫助他們,我把跟家人的心意表達給74年守護英烈的上店村支部,他們竟然分文不取,異口同聲的拒絕了我們的心意,他們說“找到家人這是烈士的心願、是家人的心願、也是我們的心願,更是我們的責任!”這是怎樣一種情懷、一種精神,對英烈的崇拜已經根深蒂固地紮根在百姓的心裡。
我們的到來,驚動了無數由近至遠的愛心人士,短短十天無數雙手從四面八方伸向這片灑滿鮮血的熱土,鄉鎮政府、縣軍人事務局、魯花集團、中國農業銀行德州分行、萊西電視臺、中國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中央黨校、齊魯一點網站、今日頭條網站、萊陽梨香網站,無數的親朋好友以及不相識的鄰里都開始關注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靈並加入了為他們尋親的大軍。
“ 臥龍崗”烈士的墓碑被洗刷一新,凌亂的雜草和參差披拂的松枝被修剪得整整齊齊,歲月沖刷掉了的碑文染料又被重新填補,三十多名英魂又恢復了昔日的青春,他們以嶄新的面貌等待家人們的到來,等待家人們迎接他們榮歸故里……
我跟家人們商定,等待權威部門認定這三十多名英烈的身份,我們將帶著晚輩們一塊兒到他們撒下鮮血的戰壕,取一抔熱土帶著英魂回家。
2021年7月5日,我另外一個78歲的堂哥孫洪仁、一個72歲的堂哥孫洪啟,帶著侄子侄孫們找了瓦匠師傅開始整修家裡的營盤(我們家祖墳叫營盤),孩子們在家的撂下農活,在城裡的放下工作,有時間的都趕回來當小工,故鄉的親人默默的用最原始的禮遇、最崇拜的方式迎接親人的迴歸,失去家人,我們是不幸的,然而他們是為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百姓的和平幸福而犧牲的,我們是自豪的,願漂泊在外的英魂早一天迴歸故里,願故去的家人在天之靈得到安息,願祖輩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氣永存!
英雄的鮮血沒有白流,他們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和平、換來了百姓的幸福、換來了祖國的強大,上店村百姓的守護沒有白費,他們的愛心不僅守護了英雄的遺骨,而且守護了烈士的英靈、守護了一段永不磨滅的歷史 。
上店村父老鄉親無私地守護著我的家人74年,如今,他們已然也成了我的家人,為三十多名無名的英烈尋找他們的名字、尋找他們的家人,是他們幾代人的期盼,如今也是我和我的家人的責任,完英烈未竟之志、走父輩未竟之路,任重而道遠……
為烈士尋找姓名、尋找家人的隊伍開始壯大,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傳遞,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他們的壯舉會氣吞山河、百世流芳,相信有一天他們的英名會與祖國同在、與歷史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