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老拳:下面,再繼續講解一下電阻。
不導電、導電、超導,其原理是一致的。
希望宇宙脫皮論的認識,可以為研究超導的科學家,提供一些思路指導。
宇宙脫皮論下的原子與分子模型:
物質、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物質(電子雲),這些全都是無量子組成的,是無量子的不同程度與方式的壓縮體。也就是說,在物質分子內部,也同樣存在無量子的不同密度的分佈。最高密度的原子核、核外低密度的電子雲(其中,電子雲也並非密度一到,而是呈現不同的密度分佈,比如近核的密度高、遠離核的密度低,或者根據某些數學物理規律,出現花樣密度分佈,興許正如常規理論所畫出的spdf軌道圖),然後與隔壁原子的電子雲纏糾一體,形成分子。
這景像,與常規描述似乎沒有太多不同,但要留意的是,電子雲與原子核,都是相同的材料即無量子構成。壓縮在分子裡的無量子,全在高速執行,分子表現出來的靜止比如固態,僅僅是表現,人感覺它是靜止的。好比,砂輪打磨機的砂輪,速度不快時,人眼分辨得出它在旋轉而且會割手,但它超高速旋轉時,就看不出在轉動了,手輕摸上去也不傷。
這樣,你就可以想像原子內的無量子,像是流體,內部發生相對移動的難易程度,取決於各不同密度間的無量子的密度差。
所以,電阻來源於,稀密度無量子集與高密度無量子集之前的摩擦。
小結一下,常規原子分子模型與脫皮論原子分子模型的部分不同點:
1,現理論不敘述電子雲與原子核的內部構成元素;
而脫皮論宣告,兩者都是同一的無量子集合而成,僅僅是集合方式與壓縮度不一樣。
2,現理論認為,電子雲就是電子的集合;
而脫皮論認為,電子只是電子雲的空穴,電子雲中無量子集的高速運轉,導致自身密度空心化就是電子。
3,現理論認為,關於導電材料裡的電流,是電子的振動形成的;
而脫皮論認為,是無量子集在特別運動(相對於有電流前的自主運動之外的運動)。
4,現理論解釋不了(或者沒解釋)電子的振動與交流電直流電方向的內幕;
而脫皮論明確說,電子雲(無量子集)作徑向旋轉運動,交流電時左右旋轉交替,直流電時同一方向旋轉。
5,現理論含這暗示,並且在解釋電阻時直示,說電子振動時會越過自家宿主原子;
而脫皮論認為,電子或電子雲(無量子集合)圍繞宿主原子核旋轉即可,無需穿越到別家原子中,除非分子內已經構成共享電子雲。
6,現理論解釋電阻,說電子的高速運動,與導電的自由電子碰撞,形成電阻;
而脫皮論說,各壓縮度不同的無量子集合產生相對特別運動時的,其集合間摩擦形成電阻,可用脫皮論的基本類比思維--流體--去想像。越是低溫,集合間密度差越大,所以阻力越低,直至超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