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長期以來的媒體宣傳,民眾對於全球變暖問題的認識趨於單一,在許多人印象中,全球變暖似乎是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持續排放溫室氣體的惡果。
然而只要翻看地質和氣候史就會發現,事情沒有這樣簡單。在整個地球歷史上,全球變冷-變暖始終在交替上演,就算沒有人類,地球該變暖時也會變暖,該變冷時也會變冷。遠古冰河時代(冰期)的進退就是明證,全球變冷,冰河時代開啟,變暖,冰河時代結束。這樣的迴圈在數十億年間反覆出現。
24億-21億年前,地球遭遇了最漫長、可能也是最嚴重的一次寒冷期,稱為新太古代大冰期,推論認為其形成原因可能與大氣中游離氧突然劇增,破壞了甲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有關。
在此之後,氣候回暖,到6-7億年前的成冰紀,冰川捲土重來,在此期間,斯圖爾特冰期(Sturtian)和馬裡諾冰期(Marinoan)輪番肆虐,把當時的地球整個凍成了一個冰蛋子,海洋完全冰凍,地表冰蓋厚度達到上千米,什麼《雪國列車》跟這時候相比簡直弱爆了,假使當時有外星文明從太空路過,它們所見到的不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而是被厚厚冰層包裹的冰系戴森球,所以學界稱其為“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成冰紀末期,全球變暖,寒武紀開啟,接下來就是生物大爆發,三葉蟲之類烏七八糟的東西烏泱烏泱出現了。到了4.3-4.6億年前,全球又變冷,冰期又來了,超過80%的物種滅絕,這就是慘絕生物寰的奧陶紀大滅絕。到了志留紀,全球又變暖;3.6億年前的石炭紀,全球又變冷;三疊紀,又變暖。地球頗感無奈:特麼有完沒完了?忽冷忽熱要把人搞感冒哦。那些時代,全球變冷變暖跟人類可沒有半毛錢關係,別說人類和靈長類了,連哺乳綱都還沒出現。
最新的一次大冰期,是開始於距今285萬年前的更新世冰川期。正如在宏觀尺度上冷暖交替一樣,在一個冰期內,地球也不是持續寒冷,而是冷暖交替的。冰期內短暫的溫暖時期,叫做間冰期,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是開始於1.2萬年前的間冰期——全新世。換句話說,雖然我們眼下面臨著全球變暖問題,但其實我們目前是處在一個極長尺度的大冰期之中的。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變冷比變暖更值得擔心,人類文明對於寒冷的抵禦能力,遠低於變暖,文明史上,變冷導致的大規模民族遷徙、掠奪戰爭、糧食絕收、饑荒的頻率,總體上明顯高於溫暖期。如果間冰期在未來幾十年間結束,地球回到冰河時代,那麼農業和經濟多半將會崩潰,《流浪地球》呈現的地表情形,將在現實上演。而與此相反,正是1.2萬年前的全球變暖,為文明建立創造了條件,覆蓋大地的冰川退去,人類走出瑟縮藏身的山洞,進入新時期時代,農業出現,國家出現,一步一步,發展到了今天。
但即使在氣候相對穩定的全新世間冰期,這1.2萬年以來,較短時間尺度的冷暖交替還是在不斷出現。這種百年-千年尺度的寒冷期,被稱為小冰期。美國緬因州大學一項全面而深入的調查研究表明,過去一萬年間,地球經歷了至少6次五百年到千年尺度的氣候振盪,起止時間分別位於距今9000-8000、6000-5000、4200-3800、3500-2500、1200-1000和600-150年前。中國祁連山敦德冰芯近萬年氧同位素資料變動,也反映了8000年前、5000年前、4000年前時間較長的冷谷、北宋初年極低溫以及四百年前的明清小冰期。
這些資料反映在世界各地,可能會有出入,不過我們對照歷史,大致可以看出冷暖交替的深刻痕跡及其對歷史的影響。
6000-5000年前,氣候變冷,不利於作物生長,處於農耕時代早期的部落人類,生存空間遭到極大壓縮,北方部族陸續南下,尋找更溫暖、更宜居的地區。炎帝、黃帝部族從西北方向中原地區移動,與蚩尤集團遭遇,炎黃聯盟打贏生存之戰,奠定了華夏族的基礎。
4300年前,全球氣候劇烈震盪,印度、西亞、東非、北美大陸中部陷入嚴重乾旱,多個尚在搖籃的農業文明就此衰落乃至直接崩解,包括人類歷史首個帝國——位於兩河流域,號稱人口過百萬的阿卡德帝國(Akkadian)、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古王國以及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北大西洋氣溫驟降,極寒天氣蔓延北歐,德國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的印歐民族被迫大規模遷往別處。在中國,《竹書紀年》記載了”夏有冰“的反常現象,洪水氾濫,龍山、石家河和良渚等大批新石器文化在此時衰亡,學界將這次大範圍的氣候災變稱為4.2千年事件。
1000年前,北宋初年,氣溫較之前平均下降2-3℃。1110年(大觀四年),福州降雨雪,遍山皆白;1111年,太湖河水盡冰,洞庭山橘樹全部凍死。敦德冰芯記錄研究表明,公元1000年左右,是過去5000年以來氣溫最低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頻繁南下,可能也與之有關。
竺可楨的物候溫度曲線顯示,近千年來,中國有五個低溫期,其中之一位於19世紀中期,因此媒體常拿今天的氣溫與19世紀做對比,不太公允。不過根據敦德冰芯的記錄,今天的氣溫基本接近兩千年來最溫暖程度,也實實在在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地球變冷或變暖,並非完全是由人類在推動。地球執行軌道的細微變動,軸心傾斜角度和自轉時的微小變化,太陽輻射的增強和減弱,溫鹽環流,火山活動等等,都在氣候變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然,進入近現代以來,人類活動的影響權重不斷上升。有資料統計,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接近400億噸,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增加,使地球系統原有熱量平衡被打破。儘管氣候史上很多嚴酷的冰期和氣候災變起因不盡相同,而溫室/冰室效應的影響或多或少參與其中,比如有觀點認為,7億年前,羅迪尼亞超大陸(一個由當時幾乎所有大陸塊合併在一起的超級大陸)裂解,強烈的化學風化作用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氣溫急劇下降,導致了成冰紀的雪球地球。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想要阻止全球變冷變暖,恐怕很難,所以官方一般使用”應對“一詞,努力延緩極端變冷或變暖、降低氣候震盪帶來的損失、保護自己。減少碳排放是必要的,但人類要做的,又豈止是減少碳排放而已。
sponsored links
談談全球變暖真的都賴碳排放?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