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戴上可以實時語音轉文字的眼鏡,就可“看”到對面人說話,不用再猜測唇型理解別人說話
我始終相信,憑藉知識、信念的力量可以賦予生命真正的能量,這些能量會幫我克服重重困難,不斷超越自我
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和我一起,為資訊無障礙,尤其是手語識別和理解做深入研究,讓更多人獲得溝通自由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趙琬微
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視聽覺資訊認知計算實驗室裡,一個特殊眼鏡樣品正在測試。眼鏡鏡片上聲音可實時轉文字。聾人戴上眼鏡,就可“看”到對面人說話,不用再猜測唇型去理解別人說話。
這個名為“悟掌愛”的眼鏡,是姚登峰正在指導學生完成的樣品,有望用於聾人與健全人的無障礙溝通。
姚登峰,41歲,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獲北京大學碩士、清華大學博士學位。一般人很難察覺出他是極重度聾人,但是靠拙誠、信心與堅韌,他在聾人中脫穎而出,還投身特殊教育,激勵更多聾人自立自強,實現自我。
他發揮聾人更懂聾人的優勢,跋涉在資訊無障礙領域,力求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為更多殘障和有需要的人減少和消除資訊溝通障礙,幫他們開啟更廣闊的世界。
“如果有一天,聾人無論使用口語還是使用手語,都可享受良好的無障礙環境,聾人潛力就可得到最大化挖掘。”姚登峰說。
2019年5月,姚登峰作為客座教授在鄭州工程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給學生上課
拓荒資訊無障礙
資訊無障礙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方便、無障礙地獲取資訊、利用資訊。聯合國大會曾將其放在國家通訊戰略、資訊通訊技術裝置和服務中予以強調。
目前多數發達國家已進入資訊無障礙社會,建立了完整成熟的資訊無障礙法規和技術體系。很多失能患者、老年人在身體殘疾或退休後仍能透過資訊無障礙技術繼續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國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
姚登峰夢想在這一領域實現研發突破,為全國2780萬聽障人士造福。
一次國際舞臺演講讓他堅定了這一志向。2009年,國際全球資訊網大會在西班牙舉行,這是國際全球資訊網會議委員會1994年發起的國際權威性學術會議,被稱為網際網路時代的風向標。姚登峰應邀參加,用英語作了40分鐘報告,還發表了第一篇介紹中國大陸資訊無障礙技術的論文。
大會發言引起IBM東京實驗室盲人科學家淺川智惠子的關注,她隨後來華找到姚登峰,相約對老年人資訊無障礙情況進行研究。“前輩獻身科學的精神鼓舞著我,激勵我跋涉在資訊無障礙研究的道路上。”姚登峰說,這次會議讓他看到了世界各國人士為實現資訊無障礙所做的努力,更感受到身上肩負的使命。
十餘年過去了,姚登峰已成為中國資訊無障礙研究重要一員。期間,他在國內率先將無障礙技術整合進軟體測試課程,主持了教育部與IBM合作的精品課程,先後在語言認知與計算領域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他的成果《無障礙理念下殘障學生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他引領下,越來越多殘障學生關注無障礙研究和技術運用,主動利用資訊科技提高生活便捷性和樂趣,無縫融入主流社會。同時,為解決聽障手語族的資訊無障礙瓶頸,他聚焦手語計算領域,實現手語計算理論從無到有的研究突破。
挑戰超越自我
攀爬至這一高點,姚登峰比健全人要多付出數倍。
據姚登峰母親杜在新回憶,姚登峰1歲多,因一次發燒用藥不當,就再聽不到聲音。懵懵懂懂的他,以為世界本來就無聲,直到5歲也不會說話。
1984年,母親帶他去北京求醫,看到醫生為一位輕度耳聾小姑娘戴上語言訓練器測試,小姑娘可清楚說出“北京”“阿姨”等詞,姚登峰母親激動地一下子把孩子推到醫生面前,醫生卻說:“你的兒子聽力損失太嚴重,戴上訓練器也不會有效果”。
母親後來輾轉找到生產這種語言訓練器的北京市電子元件廠買了一臺儀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嘗試,母子倆終於摸索出一套學習發音的技巧,姚登峰可以發音了!
“有一次,我鼓勵他自己買東西,他有些膽怯。”杜在新回憶說,他拿著一元錢說買一個本子,服務員隨口問了句:“你是從北京來的嗎?”30多年過去了,當時場景記憶猶新。“因為我們學的是普通話,而不是當地方言。”杜在新說,這句話意義非凡,讓姚登峰一下子有了說話的信心。
到了入學年齡,姚登峰和普通孩子一起上了當地學校。從第一次聽寫考試26分、難以和老師交流,到後來透過口型大致猜懂課堂內容,他經歷了無數刻苦自學的夜晚。“如果當時,有一個資訊無障礙裝置,讓我‘看到’老師講什麼,我學習會省力很多。”他說。
長期伴隨的挑戰則是人們異樣的眼光。
18歲那年的高考還歷歷在目。姚登峰以高分考過一所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學校發現他有耳聾檔案記錄後,將他退檔。家人傾盡全力為他爭取到一次加試,最終還是失之交臂,後輾轉被湖北民族學院錄取。這一度成為姚登峰內心的陰影。
慶幸的是,考北京大學研究生時的面試幫他打開了心結。那是一場中英文面試。為爭取理解,他準備了一張紙條,告訴考官自己情況並請求老師把題目寫下來。北京大學主考官的微笑與點頭,打消了他所有擔心。此後,無論報考清華大學博士、參加學術會議,還是教書育人,他都不再為語言能力擔憂。
聽障學生在他感染下也越來越敢於說話。姚登峰說,十幾年前,他剛走上講臺時,班裡80%學生使用手語,現在更多學生學會了口語,教師也需要用“雙語”教學。
“我始終相信,憑藉知識、信念的力量可以賦予生命真正的能量,這些能量會幫我克服重重困難,不斷超越自我。”他說。
讓更多人獲得溝通自由
未來,姚登峰打算將手語計算研究擴充套件到行為語言計算研究,即理解全人類的行為語言。
他帶的第一屆研究生做的交警手勢識別,成果已應用在北汽無人駕駛汽車上。而他正潛心突破手語識別的瓶頸,即手語資料庫的構建。
他案頭擺放著即將出版的著作《手語計算概論》。他告訴記者,現有的手語識別系統有一定識別率,但由於採集的手語影片資料不足,提供給機器訓練的內容不夠豐富,機器沒辦法準確識別語義。
他進一步解釋道,正如語音識別一樣,一開始很長時間內是物理聲學訊號的識別,最後語言學家加入,才讓機器像人類一樣識別語音。今天的手語識別類似,還停留在視覺訊號的識別階段,未來要突破還需有精通手語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腦認知等交叉學科的人才加入,這讓他有了強烈的使命感和研究動力。
“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和我一起,為資訊無障礙,尤其是手語識別和理解做深入研究,讓更多人獲得溝通自由。不僅聾人可以便利地與人溝通,盲人、肢體殘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群體,也可在資訊無障礙支援下獲得自由,在寶貴的人生中煥發新能量,找到生命價值。”姚登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