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是如此重要的呼吸器官,以至於即使每天我們都很自然地在用鼻子通氣,無時不刻的通暢呼吸仍讓人覺得鼻子的存在感很低。然而一旦出現鼻塞,立馬會引起人們的警覺:我是不是感冒了?
在臨床上一般將這種通俗意義上的“感冒”稱之為“鼻炎”。當然這是簡化後便於理解的說法,我們想了解某種疾病,就要從疾病本身出發,要清楚發生了什麼,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病理學是研究疾病本身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它是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的最可靠方法,沒有之一。
鼻子裡面是什麼
“鼻”作為一個器官,不僅指的是顯露在面部最高處的外鼻,還包括隱藏在頭面深部的鼻腔、鼻竇等結構。當我們從病理角度瞭解鼻炎時,主要指鼻腔鼻竇內表面覆蓋的鼻黏膜。鼻腔黏膜與鼻竇黏膜雖有不同,但在病理上的炎症反應具有一致性,為方便理解下文統稱鼻黏膜。
炎症是什麼
“炎”指的是“炎症”,什麼是炎症?根據病理學定義,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各種損傷因子的刺激所發生的以防禦反應為主的基本病理過程。只要損傷因子能夠對有血管的活組織造成刺激,那麼炎症就會發生。鼻腔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外界空氣中的灰塵、花粉、微生物、懸浮重金屬、有毒有害氣體,甚至空氣本身的物理性質,如溫度、溼度、氣壓等屬性,這些因子都會對鼻黏膜造成刺激。
機體對損傷因子造成刺激發生的反應即是炎症。炎症的基本病理變化包括組織的變質、滲出和增生。三者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但他們是相互關聯的,一般來說,變質是損傷過程,滲出和增生是抗損傷和修復過程,並且這一過程是動態的。一旦有損傷因子對鼻腔造成刺激,微觀上炎症中的變質過程立即發生,後續的抗損傷和修復過程也會隨之啟動。
鼻塞是1+1=2
在鼻腔炎症發生時,抗損傷的滲出過程或許大家是最好理解的部分,這就是流鼻涕。要注意鼻炎引起的流涕與鼻黏膜正常分泌黏液情況不同。
正常的黏液不是由炎症反應滲出的。它由鼻黏膜的腺體和杯狀細胞分泌,每日鼻黏膜可分泌20-40ml黏液,按最大量40ml計算,實際也很小,即便刨除每日8小時睡眠,平均每小時也就僅有2.5ml黏液分泌出來,並且在鼻黏膜表面纖毛的擺動下,將鼻涕從前向後由鼻腔後端的鼻咽部排出,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很難對鼻腔分泌黏液的過程有切身感受。
炎症過程中滲出的鼻涕會變得很多。滲出是血管內的各種成分通過了血管壁,進入到組織間隙、體腔、體表和黏膜表面的過程。鼻粘膜的結構可簡化為從內到外依次是血管→組織間隙→黏膜表面→鼻腔內(分泌黏液的腺體屬於黏膜的一部分,同樣受炎症反應影響)。
當滲出物從血管中滲出並聚集在組織間隙內時,便稱為炎性水腫,即表現為鼻黏膜腫脹。炎症滲出物繼續向外聚集至黏膜表面和鼻腔內,鼻涕就形成了。腫脹的鼻黏膜加上瀦留的鼻涕,就是前文所提的鼻塞的成因。
如果炎症停不下來
繼變質、滲出後,炎症反應的第三部分——增生也在損傷因子的作用下進行。增生很好理解,即炎症區域性組織的細胞在相應生長因子的刺激下增多的結果。炎症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擴散和修復損傷組織的功能。當刺激因子解除後,短暫、輕微的炎症會很快緩解,隨著炎症的停止,增生過程也隨之停止。短暫的炎症反應並不會導致組織器官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當損傷因子持續存在,情況則開始起變化。炎症的存在不僅使黏膜持續水腫、鼻涕不斷分泌滲出,並且增生過程也更加顯著,鼻黏膜變得肥厚,致使鼻腔空間進一步狹窄,鼻塞症狀明顯加重。
局部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有利於侷限、消滅損傷因子和清除損傷壞死組織,促進區域性修復,對機體是有利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炎症對機體都是有利的,有時也會給機體帶來危害。當鼻腔區域性的炎症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或侷限,則炎症會逐步向全身蔓延,從而引起全身症狀,例如高燒、白細胞增多、心率加快、寒戰、厭食等。
以上就是炎症在鼻腔內的基本病理過程。炎症的區域性表現包括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所以當鼻炎發生時,會出現鼻塞、流涕、發熱、疼痛、嗅覺減退等一系列症狀。
從病理上理解鼻炎後,就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疾病的程序採取有效措施來治療和緩解症狀。且聽下回分解。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李傳碩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