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修水庫圖(中國畫) 王盛烈
【紅色印記】
畫裡,蒼莽的大地一眼望不到盡頭,清晨的霧氣彷彿還未散盡,朦朦朧朧。農夫與兩匹耕馬並行于田間,滿頭銀髮的他低著頭,若有所思,安詳的面龐與穩健的腳步傳遞出平靜而篤定的力量。這幅名為《耕者》的中國畫,於近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王盛烈藝術展”中亮相,畫中質樸而堅定的“耕者”形象,也是畫家王盛烈一生的寫照。
王盛烈的名字是和中國當代美術史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美術大家,他耕耘不輟,堅持畫品與人品統一,崇尚信念和實踐一致,為中國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自覺踐行著時代賦予他的藝術使命,更踐行著“耕者”二字,其眾多經典創作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記。
徐悲鴻以西方寫實技法引領中國畫創作新風,蔣兆和以《流民圖》鑄就中國畫新表現的里程碑。現實主義美術創作在多重洗禮和淬鍊中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更代表了藝術家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正是在此精神的指引下,王盛烈作出了那個無悔一生的選擇——從油畫轉而投入中國畫的創作,開啟了他在現實主義創作上的耕耘之路。
王盛烈成長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追求民族解放的時代。在他八歲那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災難和自身經歷喚醒了王盛烈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深刻影響著他此後的藝術創作,為其代表作《八女投江》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作為中國當代美術史中的經典作品,中國畫《八女投江》描繪了東北抗日聯軍八名女戰士頑強抗擊日軍的壯烈場面。作品沒有直接描繪敵人,而是把畫面聚焦在陰雲密佈下,濁浪滔滔中頑強鬥爭的女戰士身上。畫面中,八名女戰士相互攙扶,從容走入湍急的江水,共同構成富有雕塑感的人物群像。其中兩名女戰士扶著身負重傷的戰友,眼中充滿對侵略者的仇恨與蔑視。王盛烈把自己悲憤的情感融入堅實、渾厚的積墨皴擦之中,整個畫面被濃重的悲愴氣氛所籠罩,令人動容。展覽中,這幅歌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的鴻篇鉅製,與《海風》《不愛紅裝愛武裝》等經典作品同臺呈現,以濃郁的時代氣息,記錄下人民戰士的昂揚鬥志,生動詮釋出中國水墨畫在反映重大歷史題材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具備的豐富表現力。
王盛烈用自己的眾多藝術創作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抗爭。同時,畫家更將他對祖國人民懷有的無限熱愛,以及對普通勞動者的深厚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除了有著自畫像意義的《耕者》外,我們能在《軍民修水庫圖》中看到軍隊與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能在《閱讀》中感受到質樸的勞動者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還能在《家鄉的孩子》中體會真摯的山鄉情味和鮮活的童年趣味。為了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使作品更加真實而生動,王盛烈時常去工廠、鄉村寫生,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美的閃光點。按他自己的話說:“脫離真實生活的作品是蒼白而無味的,很難喚起大眾在情感上的共鳴和默契。”
晚年的王盛烈依然辛勤耕耘在其浩瀚的墨園之中,荷花成為他此時筆下常見的題材。“父親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表現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崇高品質,如同他筆下的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正如王盛烈之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鐵牛所說,在不斷自我突破的過程中,王盛烈的繪畫走向了更為深邃而悠遠的藝術境界。縱觀其一生的創作碩果,筆墨揮灑中流露的,是他為人為藝的一片赤子之心。
(本報記者 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