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選手比賽中 新華社圖
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中國短道速滑一路走來的背後,離不開許多人的智慧和付出,包括那些幫助中國接軌國際領先技術與訓練理念的外國教練員和努力實踐、大膽探索的中國教練員和運動員。中國短道速滑取得北京冬奧會滿額參賽席位、力爭在家門口創造佳績之際,這些身影再度浮現,仍是那麼清晰,更是那般可敬。
首次聘請外教授課
在1985年2月義大利貝盧諾舉行的世界冬季大學生運動會上,短道速滑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比賽設立四個專案的金牌,分別是男女個人全能、女子3000米接力和男子5000米接力。中國短道速滑隊由楊萬泉和於欣義擔任教練員,運動員展煥麗先後在女子1500米和3000米比賽中獲得第四名和第一名,以積6分的成績取得女子個人全能第三名,而後她與隊友趙靜南、那小梅和劉慧霞合作獲得接力決賽第三名,為中國短道隊又拿下一枚銅牌。此外,中國運動員張述濱獲得花樣滑冰的金牌。中國大學生代表團以1金2銅取得中國在國際冬季專案綜合運動會上的歷史最好成績。
剛剛開展不久的短道速滑因此引起有關部門領導和群眾的關注,恰逢此時,亞奧理事會決定,第一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將於1986年3月在日本札幌舉行,短道速滑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初露頭角的中國短道速滑專案,開始了備戰的旅程。
右起:辛慶山、張豔梅、張晶(前排)、李金豔、喬晶(前排)、李琰、蔣志斌(後排)、朱雪松
當時大家想到的提高水平取得成績的第一條舉措是聘請外教,全面學習先進國家的訓練理念、方法和手段。可是短道是新開展的專案,經費很少,沒法聘請外教。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向上級打了報告,提出申請增加外事計劃外專案的需求。恰巧當年中國和加拿大兩國文化交流協議有一項教練員交流計劃,中、加互派教練員到對方國家執教,為期三個月,教練員的工資等費用由委派者負擔。中國派體操教練去加拿大,加拿大派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教練來中國。這樣就解決了經費問題。
中國短道速滑第一位外教格瑞格·普蘭納特在指導訓練,左為當時國家體委官員蘭立
格瑞格·普蘭納特是速滑運動員,出身速滑世家,他父親製作的普蘭納特牌冰刀(鞋)是美國的大眾品牌。格瑞格出生在美國,為了參加1976年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行的冬奧會,格瑞格在加拿大備戰,但在冬奧會選拔賽上,他突然感冒無法比賽,就此結束了運動生涯。隨著短道速滑的發展,他轉型為教練,1985年他的學生蘇珊在加拿大國家隊選拔賽獲得第五名,入選加拿大隊參加當年短道速滑世錦賽(蘇珊後來專項從事速滑,在1998年長野、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連續兩屆獲得速度滑冰女子500米銀牌),但格瑞格本人申請執教國家隊卻未被錄用。這時突然來了這樣一個兩國文化交流活動,中國邀請加拿大短道速滑教練來華講學,他成為合適人選。最終,格瑞格於1985年9月至12月來中國授課。國家體委組成16名運動員、4名教練員的國家集訓隊,其中教練員分別為辛慶山、孫大鳴、王秀華和楊萬泉,由格瑞格執教,開啟全面學習、理解、實踐國際短道運動訓練模式的嶄新曆程。
創立運動訓練體系
1986年3月,第一屆亞冬會在日本札幌舉行,中國代表團獲得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冰上舞蹈、女子冬季兩項和男子冰球共4枚金牌,而中國短道速滑僅有那小梅獲得女子1000米第五名,是中國代表團中成績最差的隊伍。賽後總結中,如何看待外教傳授的全套訓練理念、訓練方法和技術的改進成了討論的焦點。可以說,中國的短道速滑訓練道路走到了十字路口。
國家體委決定,堅持改革創新,透過申請霍英東設立的體育基金,再次邀請格瑞格來華,幫助短道專案總結第一屆亞冬會的經驗教訓。從1985年12月格瑞格離開到次年3月比賽這段時間裡,隊裡在訓練上堅持執行他留下的計劃,但要搞清楚在訓練的具體掌握上,究竟存在哪些問題?為此,國家短道速滑青年集訓隊成立了。集訓隊分為三個訓練組,由辛慶山、金漢洙和丁自來分別訓練,並與外教一起分析訓練計劃,提供技術指導。
右起:辛慶山、鄭在源(韓國主教練)、格瑞格(美國隊主教練)、蘭立,1991年世界錦標賽期間攝於悉尼
格瑞格先後兩次來華講學,是中國短道速滑訓練水平走向世界征途中的關鍵一步。中國短道速滑究竟學習到了哪些東西,改變了訓練面貌?曾任短道速滑國家集訓隊領隊、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副主任的蘭立體會,重要的是三個方面:
一是更新了訓練理念。競技體育在上世紀60年代興起大運動量的訓練模式,以單一的動作多次重複、不斷增加次數為主要方法來提高水平,當時中國的速度滑冰就是以這樣訓練方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在上世紀60年代初打破世界紀錄奪得世界冠軍。到了上世紀70年代,競技體育又開始追求高訓練效率和效果,將各個相關學科的成果運用到競技訓練中去。大運動量訓練模式,由多學科介入轉入到綜合性科學訓練的時代。
由於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運動員一直在大運動量訓練的理念指導下進行運動訓練,所以大部分體育專案在上世紀70年代恢復參加國際比賽時,發現差距很大,與國外的運動技術水平不在一條水平線上。
格瑞格講授的訓練理念,首先使用運動訓練的數量和質量的概念。從整個訓練安排上,由中國運動員長期運用的以在訓練課中完成各項訓練方法手段的次數做為依據、羅列疊加不斷增加完成動作的次數,轉變為針對實戰能力,不苛求完成訓練內容的次數,而是要求用高質量的技術動作來完成,讓訓練效果發生質的變化。格瑞格傳授了短道速滑1000米、1500米和3000米的專門性訓練方法,這在當時對中國運動員來說是全新的。以3000米為例,要求全部高速滑行。例如,11秒5一圈,3000米27圈,成績應該是5分10秒5(當時的世界紀錄是5分31秒),中國運動員在當時是不可能滑出這個成績的,但是可以作為訓練目標,分成若干段落來完成,如一次課五圈4個一組,滑兩個,要求單圈11秒5,大組之間間歇3到5分鐘,小組每個五圈之間間歇45秒,根據運動員能力的提高,視情況減少小組組數,縮短間歇時間。
當時的訓練手冊
根據這個模式,辛慶山教練帶領的訓練組大膽嘗試,在格瑞格回國後,繼續堅持外教的整個訓練模式,運動員的能力增強後,去掉了小組之間的間歇,一氣呵成。他麾下的運動員李金豔在訓練課上3000米達到了5分27秒左右的水平,而後在1987年3月的全國第六屆冬季運動會上,以5分32秒的成績超過世界紀錄,轟動一時。李金豔被譽為“報春的燕子”,預示著長期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奮鬥的中國冰雪專案,即將迎來春天。
1987年5月,國家體委在第六屆冬運會取得女子3000米超世界紀錄成績的基礎上,組建國家短道速滑女子集訓隊,運動員是李金豔、李琰、張豔梅、喬晶和張晶,並由兩名男運動員朱雪松和蔣志斌作為陪練。集訓隊由辛慶山執教,繼續實踐格瑞格傳授的訓練理念和方法手段,爭取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力爭闖出符合中國運動員特點的訓練路子,又經過學習當時世界兩強之一日本的訓練經驗,終於在1988年第十五屆冬季奧運會短道速滑表演賽上,取得突破,攀上短道速滑運動技術水平的世界高峰。
第二是改進技術動作。當時中國速滑運動員的動作有一些偏差,表面上看是蹬冰動作距離短,沒有發揮出較好的效果。格瑞格找到主要結症,即滑冰動作的基本姿勢重心偏前,特別是出彎道時,身體向側前傾倒使冰刀的前半部分切冰較深,導致滑行時還要克服冰刀切入冰面形成的阻力,速度大受影響。這種情況是身體過於側前傾倒造成的,問題首先出在冰刀的弧度上,冰刀弧度的最高點就是身體重心的支撐點,中國運動員冰刀的弧度最高點偏前,可以使上體壓得很低,但重心並不低,所以在彎道滑行時出現上述問題。在格瑞格執教的最初幾天裡,運動員們天天磨冰刀,調整弧度。有教練調侃:“技術動作的改進從磨冰刀開始。”
而這只是幫助中國短道技術改進的一個例項。在此期間,格瑞格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有關短道速滑的技術、戰術、陸地和冰上訓練方法以及全年訓練計劃的安排等問題,中國短道速滑的訓練模式從此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第三則是接力的啟蒙。作為短道速滑的一個重要專案接力,直到現在仍然被認為是整場比賽中最精彩的部分。但在中國短道剛剛起步時,對這個專案的基本比賽方法一無所知。最初的幾年中,接力比賽4個隊,16名運動員上場,全場都是人,幾乎不知道誰在比賽,誰準備接棒。
中國隊合影 新華社圖
格瑞格詳細講解了接力比賽的規則和潛規則:接力比賽四個人在場上滑行競爭時,自然出現一、二、三、四的順序,而準備接棒的隊員,必須按比賽跑道上的隊員們的同樣順序,在內依次排列,比賽的運動員按著領先、尾隨的順序在跑道上滑行,接棒的運動員依次有序地在內場滑行,準備交接。規則規定最後兩圈由一個人完成,這樣每個隊都有機會爭勝負。
格瑞格的講授,使中國國內的接力比賽一下變得井然有序,接軌國際賽場的秩序。從此,中國女隊自短道速滑首次列入比賽專案的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開始,艱難地拼搏了五屆冬奧會未果,至第六次拼搏,終於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拿下冠軍。
開拓進取是短道精神
加拿大教練員格瑞格的來華講學,使中國短道速滑專案在訓練領域有了新的面貌。以辛慶山為代表的一代教練員們,認真學習、研究,大膽實踐,在消化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訓練路子。中國代表團在1988年卡爾加里冬奧會取得突破後,接著在1989年世錦賽上,由郭洪茹奪得女子3000米世界冠軍。
如今的競技體育,早已進入高科技時代,日新月異。回顧訓練體系的發展變革的時候,不能忘記曾經幫助中國運動員在訓練領域開拓的老師們,不能忘記當年艱苦探索、不畏艱險、勇闖新路的那些教練員們。大膽實踐,勇於擔當,開拓進取,是中國短道速滑的精神所在,傳承發揚光大這種精神,一定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新民晚報記者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