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拜登方言將制定全面方案,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據報道,美國政府將增加向烏克蘭提供“標槍”反坦克導彈,但為避免激怒俄羅斯,可能不會向烏克蘭提供“毒刺”行動式防空導彈系統。事實上,美國及其跟隨者早就衝到了烏克蘭危機的前線,但其中是非曲直、利害關係、趨勢走向如何呢?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張志坤早就做出了系列分析,其思考極具前瞻性,值得大家細讀,之後將逐漸刊登,內容有一定修訂。今天的題目:從烏克蘭危機看美國的戰略決心,俄羅斯和美國誰怕誰?(烏克蘭系列之二)。迄今為止,在整個烏克蘭危機過程中,美國始終明確排除對俄羅斯的軍事選項,難道是真的害怕俄羅斯軍隊特別是它的核力量嗎?
如果這樣,那麼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俄羅斯就不怕美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美國的核力量呢?須知,無論是常規力量還是核打擊力量,如今的俄羅斯都難以與美國同日而語。
可能有人要出來說話了:那是因為美國愛好和平而普京是戰爭狂人。
如果有誰這樣認為,我們只能說,心情可以理解,但結論不值一駁,因為誰都知道,在窮兵黷武這個問題上,美國比誰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動輒行使武力,這是當今霸權最突出的特徵。
但是,這一特徵在烏克蘭危機中卻沒有表現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
要探究這個問題,必須探究美國的戰略決心,因為這完全是特定戰略決心下的結果。
美國為什麼沒下對俄羅斯動武的決心,這一事實映射出,美國有既定的戰略決心,或者說,不能對俄羅斯動武,這本身就是一個戰略決心,但這個戰略決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更大的戰略決心聯結在一起。
那麼,更大的戰略決心又是什麼呢?
是反恐戰爭的決心嗎?
不是,因為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宣佈反恐戰爭結束,已經從伊拉克撤軍,拜登又從阿富汗撤軍。對付ISIS目前也只是空襲,動用這點力量,對美國而言,簡直九牛一毛,時髦的話說就是灑灑水啦。
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隊要忍耐的決心嗎?
也不是。雖然美國面臨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也提出要振興國內製造業,但從未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相反,美國所明確提出的,是堅持美國領導世界一百年不動搖。所以,儘管美國的軍費有所縮減,但發展最新最尖端殺人技術裝備的步伐仍舊快馬加鞭,沒聽說重大國防專案紛紛下馬的事兒。更進一步說,要堅持領導世界一百年不動搖,恰恰說明美國不是要戰略收縮,而是要戰略聚焦,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大概就是美國新時期全球戰略的基本特點。或者說力不從心,應該更準確一些
在中東問題上,美國正有所為有所不為:介入伊拉克敘利亞的內戰,又想避免陷進持久戰的泥沼,甚至也提出了撤軍伊拉克的思路。
在烏克蘭危機上,美國正有所為有所不為:動用經濟、政治、外交等一切手段,調動並支援歐洲國家全力施壓俄羅斯,但就是避免直接的軍事對抗,避免打一場美國不願意打的戰爭。
這樣說來,在“重返亞太戰略”上,美國也正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嗎?或者說,美國也已經力不從心了嗎?
不,在這裡美國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是全力以赴、竭盡全力而為之,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它甚至公開宣告對釣魚島這個小島的軍事義務,明白無誤地表示要在釣魚島衝突中武力介入;與中國針鋒相對,公開宣告南海問題關乎美國的核心利益,要介入中國的南海事務,等等。這說明,這才是美國最核心的戰略目標,也是美國最大、最基本的戰略決心所在。
基於上述分析,可以做出如下判斷:
第一,美國既定的戰略決心堅定不移。
第二,俄羅斯只是美國需要牽制的目標,而不是主要的目標。
第三,中國和俄羅斯需要進一步的更加緊密的合作,共同反制美國霸權。
這樣一來,有關烏克蘭危機後的全球戰略形勢就大致清晰了。東西對峙,俄美歐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到冷戰狀態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這注定要增大中國的戰略迴旋餘地,但不會因此減輕中國所面對的戰略壓力;中國可能需要俄羅斯幫助中國分擔分解戰略壓力的一部分,但這無疑需要中俄之間更加密切的戰略合作!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張志坤,為本平臺原創作品,歡迎註明來源的轉載,轉載是凝聚網路力量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