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留學、工作、打拼生活等等原因,很多中國人都會到海外居住上一段時間,他們與早幾代前往海外的華人、華裔共同構成了海外的華人群體。
雖然在海外華人群體中,不論國籍,對中國有著深厚情感的人一直佔絕大多數,但畢竟總人數龐大,難免總會蹦出幾個跳樑小醜,明明是中國人面孔,卻到處傷害同胞情感,還叫囂自己是外國人,不怕事兒。
看到這種人,小編只能勸大家別生氣,沒必要太在意他們,成不了氣候。
而且生活中的好人畢竟遠多於壞人,海外的華人群體,將一直是中國人在世界影響力的一部分。但雖然被統稱為“海外華人群體”,各地的海外華人其實是有著顯著、有趣,卻常常不自知的差異的。
比如在一些國外很典型的“鄉村式城市”,也就是一些大量儲存幾十、上百年前基礎設施,街道上空掛滿電線,生活節奏緩慢,微縮市區不遠外就是農田,人口密度極小的國外城市,那裡的華人,往往見到黃面板就像見到老鄉一樣,甚至會出現電影裡,連越南、菲律賓人都捎帶讓人產生親切感的現象。
很多從這些海外鄉村式城市中走出來的華人,即便到了更繁華一些的大都市,依然還保持著與亞洲人自來熟的特性,喜歡人多陪伴,買菜做飯也都愛成群結隊。
每當在海外遇到朋友中有這麼一個人,常會發現他從前是在一個全“城”只有一家中餐館的小鎮,上過學、上過班。他們對人口密度大的社會生活往往十分嚮往,畢竟長時間脫離過便利的交通、購物與交際環境,總難免多出來一些孤獨感。
再比如一些城市總面積巨大,幾十年前就已經號稱國際大都市的海外城市。
這裡的華人群體往往競爭意識更強,有些類似於國內的北上廣,但不同之處在於,可能長期以來經受多重壓力,甚至是經過幾代人的經驗教訓,他們彼此之前的關係往往比較鬆散,也更加警覺。
在融入這些群體之前,人們往往更能感受到冷漠、自私。甚至由於他們經常得考慮如何和老外同行競爭,在海外老牌大都市的華人群體中,你也常常更能感覺到一些本質是文化不自信的詭異“自信感”。
例如會有人“驕傲”地告訴你,自己的中文說得不流利,自己的朋友主要是老外,自己的習慣更接近西式......總之就是把自己“更像老外”,當成了一種在競爭中的自我保護。
但能從大都市的競爭中,最終勝出的海外華人,也往往更加具備一些精英人群的可貴品質,而且他們脫穎而出後,大多也會重新正視自己的樣貌,開始為中式文化、生活方式而自信。
這種前後反差,第一次見到時,的確有點崇洋媚外的感覺,但後來理解了他們的苦衷,也見證了他們成功和對華人群體、中式文化的貢獻之後,便開始有點心疼他們了。
還有就是很多海外度假型城市。也就是一些環境優美,生活便利,但是消費水平遠高於當地人收入水平的城市。
在這些地方聚居的海外華人,雖然的確有幾個不入流,賺了點錢就開始抹黑華人形象的壞人,但絕大多數,都和世界各地前去生活的外國人一樣,屬於享受著一些成功果實的人群。他們之間的認同感,特別是對中國同胞的認同感,是極強的,也往往更能夠在團結中,為更多的海外華人,爭取共同利益,爭取話語權。
在這些人的影響下,很多仍然處在奮鬥階段的華人,也會前往那些度假型城市打拼,並且普遍更自信,也會更自然地認為,老外生活得其實和我從來都一樣。
你很難在度假型城市,看到一個談到老外時,有意無意就不自信的華人。這或許也是度假型城市對海外華人群體的一大貢獻。
如今個別身在海外,沒什麼社會生活,卻還總想著代表別人的怪人,總愛拍一些抹黑海外華人群體的短影片段子,說什麼大家都不團結,窩裡鬥。這些言論不值得反駁,但或許我們可以再多看看海外不同的地域,是否真如他們所說的一樣。
我們不否認海外華人群體中,有很多心懷不軌,對中國巨大發展酸得不行的人。但他們從來都代表不了,好人佔比更多,正常人佔比更多的,廣大海外華人群體。
我們當然要抵制那些拿著外國護照,卻以中國人的形象到處做壞事的人,但也要知道,海外絕大多數有著中國面孔的華人,即便是出生、長大在國外,對中國其實也依然有著深厚的情感。或許我們互相提供不了太多實質幫助,但互相祝願一下未來更美好,可能對大家都更輕鬆,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