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交了3個月,在剛剛送走一批原本8月15日交期的貨物後,許華亮告訴紅星資本局,倉庫裡還有一批8月交期、發往德國的貨物沒有出庫,“海運費太高了,買家說等等再發。”
訂單發貨時間未知,幾乎是今年外貿行業面臨的常態。許華亮在紹興做窗簾出口生意,今年已有多筆訂單在倉庫積壓至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這一年來,海運費暴漲、一櫃難求,再伴隨人民幣匯率上升、原材料漲價、國內限電限產等情況,外貿企業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
而外貿企業難的另一面,是不斷創下新高的進出口成績。11月24日,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公佈今年前10個月的進出口總額——4.8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1.9%,規模已超去年全年,再創歷史新高。
“但我們必須清醒看到,許多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困難增多,‘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現象較為普遍。”任鴻斌說。
中國進出口規模高速增長背後,中小微外貿企業的困難卻在不斷增加。拐點將在何時到來?
2021年11月24日,山東青島港集裝箱堆場,貨車在運送外貿集裝箱。圖據視覺中國
(一)
有單不敢接:新單忙不完,舊單發不出
2021年,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聖誕旺季,比往年來得都要迅猛。
受疫情影響,國外工廠開工不足,孟加拉國、印度、越南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訂單紛紛轉移到了中國。今年上半年,義烏小商品就一度出現訂單暴增的情況。
義烏商務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5月份,義烏各類新款聖誕掛件、聖誕貼紙、聖誕擺件等外商詢價較多,訂單攀升。相較往年聖誕用品的銷售旺季,提前了2-4個月。
但國內的聖誕供應商卻高興不起來。爆棚的訂單來不及製作,他們不得不退單、拒單。
義烏一家裝飾廠商告訴紅星資本局,因為訂單增加,工廠裡的貨都在延期交付。疊加上游原材料供應不及時等因素,導致他們在9月時都還沒完成8月份的訂單,而下游企業又催的急,“工廠已經沒有多餘的運轉空間了。”這種情況下,每增加一個新訂單,無疑就增加了延期交付的賠償風險。
除了訂單做不過來,集裝箱一櫃難求,也讓外貿企業“有單不敢接”。
許華亮告訴紅星資本局,按照以往的流程,他的貨做好前一週就可以聯絡國外客戶,由對方向貨運公司訂船,指定的貨代會通知中方外貿企業何時出櫃。這個過程原先只需一週,但今年,這個流程許華亮走了近一個月,因為“沒有空櫃,也訂不上船”。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港口,正在經歷“世紀大擁堵”。9月份時,中國外貿最主要的目的地港口——洛杉磯港和長灘港等待進港的貨輪數量超過70艘。而在疫情前,這兩個港口基本為零擁堵。
新聞裡的碼頭堆場畫面,讓許華亮難忘——無論是空箱子還是裝滿貨物的箱子,都已無處安放。
當地時間2021年10月13日,美國加州,長灘港和洛杉磯港擁堵,集裝箱仍積壓。圖據IC photo
滯留在國外碼頭的集裝箱無法迴流到中國,導致中國外貿企業沒有箱子發貨。國內幾乎每家外貿工廠,今年都經歷了貨物積壓。
許華亮原本8月份要發出的貨,在倉庫裡“躺”了3個月,堆滿了整個倉庫。這也讓他慶幸沒有接更多訂單,否則還要承擔額外的倉儲成本。
(二)
增收不增利:各項成本上漲,企業多自己承擔
讓外貿企業頭疼的另一個問題是,“工廠看起來很紅火,但就是不賺錢。”
許華亮說,今年的訂單價格比以往要漲了10%,“但漲價不漲利潤。”他很無奈地說,大家都以為做外貿掙錢,事實上漲價很難覆蓋同步上漲的各項成本開銷。
原材料漲價是吞噬利潤的黑洞。今年2月開始,原材料價格出現明顯上漲。以紡織服裝原料為例,棉紗、短纖、氨綸幾乎全線開啟上漲模式,其中棉花價格從去年均價14000元/噸左右,上漲到今年最高24000元/噸,漲幅高達71.4%
而成本高企的地方不止於此。今年8月起,國內至少20個省份陷入不同程度的限電潮。限電又帶來電價調整,10月中旬以來,多個省份出臺政策,對分時電價機制進行調整,尖峰電價上下浮動的比例達到20%。
許華亮以窗簾生產舉例,原材料紗線漲價,限電又帶來布廠、包裝加工廠等的電價上漲,產品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價。”
除此以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影響著企業利潤。由於訂單暴增,有些外貿工廠不得不多招工來確保訂單如期完成,這也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本土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是一個普遍現象。現在年輕的勞動力都不願意進工廠了。”許華亮說,工廠往往要花更高的成本請來一個熟練工。
此前媒體報道顯示,以寧波的服裝加工為例,疫情以前,服裝工人平均工資5000~6000元/月,今年熟練工漲到了8000元/月左右;即便是內陸的江西,服裝工人月工資也漲到了4500~5000元左右。
即便沒有以上的種種,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利潤蠶食同樣明顯。去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在7左右,近幾個月則穩定在6.4左右。這相當於,以前收1萬美元的貨款,可以兌換約7萬元人民幣,如今卻只能換約6.4萬元人民幣。
而中小微外貿企業議價能力有限,面對成本上漲,他們多數會選擇自己承擔。
“對於漲價之前簽訂的合同,為了穩住客戶,一般都只能自己承擔損失。”一位深圳外貿從業者告訴紅星資本局,對於漲價之後的新訂單,大部分企業都會提出漲價,但也要考慮客戶承受能力,“因為漲價後影響老外購買力,訂單需求會逐步減少。”
“可以說,各項成本都在漲,只有利潤下降了。”許華亮說。
(三)
海運費繼續暴漲,訂單從過熱驟然轉冷
除了成本問題,今年國際航運帶來的變故,也讓外貿企業措手不及。
今年中秋節過後,許華亮原本有一筆訂單要出,但令他頭疼的是:一是沒有空櫃(集裝箱),二是海運費上漲,客戶讓他暫緩出貨。
“海運費這塊一直是國外客戶來掏,我們並不敏感。”許華亮說,此前,從來沒有因為海運費影響過訂單。
但今年8、9月,許華亮接到一位客戶的通知,要求他在10月1日之前必須把貨出了,否則取消訂單。這讓許華亮意識到海運費問題帶來的嚴重性。
資料顯示,從去年6月起,反映即期運價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一路看漲。根據全球-波羅的海貨櫃11月26日最新運價指數(FBX),亞洲至美西運價指數已經上漲至14677美元;而在2020年疫情之初,這個數字在1400美元左右,相當於上漲了10倍。
海運費大漲,極大影響了國外商戶的購買熱情,特別是低附加值的小商品備受衝擊。義烏國際商貿城一位專賣小禮品的商戶向紅星資本局舉例,一般一個櫃的商品價值在31萬元人民幣,但海運費上漲到1.5萬美金時,摺合人民幣9萬多元,相當於運費就佔了貨值的三分之一,這種情況下客戶就會考慮取消訂單。
相關訂單也從過熱驟然轉冷。11月16日,“義烏外貿企業訂單驟降”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據央視財經的報道指出,集裝箱運價的劇烈變動對義烏商品出口帶來巨大影響,很多海外買家暫停下單,很多義烏店鋪今年的訂單量出現明顯下滑。
事實上,更多的貨物可能“堵在了路上”。航運公司馬士基在11月24日釋出的最新市場資訊報告預計,北美港口擁堵情況最近有所惡化,洛杉磯/長灘/西雅圖的船舶等待時間增加到21天。
船回不來,空櫃又難搶,許華亮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這無疑會繼續拉低外貿企業的訂單量。訂單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可能會在明年顯現。
(四)
商務部將適時出臺新一輪穩外貿政策舉措
原材料價格上漲、海運費暴漲以及匯率問題,許華亮認為這是目前壓在外貿企業頭上的三大難題。
“按照往年的節奏,這個月我們應該是剛參加完廣交會,談妥了新客戶、新訂單。”但眼下,今年的訂單,一部分在海運路上,還有一些滯留在倉庫裡沒有發出去。這些貨即便籤收了,也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消化,距離轉換下一次訂單,還需要更長時間。
原先每月一出的小訂單現在也被國外客戶叫停,對明年情形的預判,許華亮感覺並不樂觀,他已經做好出口轉內銷的準備。“其實房租、人工的成本我們都可以解決,但沒有新客戶、新訂單就很難運轉。”
與外貿企業困難形成明顯反差的,是我國出口成績的高歌猛進。進出口規模在上半年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水平之後,僅在7月出口增速放緩,隨後的8月、9月、10月同比增速繼續一路上揚。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梅婷告訴紅星資本局,“出口資料高增長”和“外貿企業經營困難”,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在全球疫情和供應鏈緊張背景下,這兩者出現巨大反差也具有合理性。
“一方面,今年全球經濟復甦、需求快速增長,帶動中國出口增長。但疫情反覆下,新興市場產能受阻,全球供應鏈緊張,使中國產業鏈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國外對中國進口需求不斷增加,帶來出口資料高增長;另一方面,歐美需求激增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同時中國出口旺盛、集裝箱供不應求,帶來海運價格上漲,這增加了外貿企業出口成本。出口看著熱鬧,但企業利潤增速卻不高,甚至出現虧損和訂單減少。”
事實上,反映出口預期的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在今年二、三季度一路下滑,似乎也從側面佐證了這種反差。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提到,出口訂單指數下降而出口額上升,一方面有可能是原材料漲價導致企業終端產品被動提價,抬高出口資料;另一方面,儘管外部需求旺盛,但企業不敢大規模接單,優先消化庫存。這說明企業不願意擴大產能,繼續簽單。
眼下,中小微外貿企業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在近期的商務部新聞釋出會上,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就提到,目前還存在貿易風險多、成本上漲多、供應鏈堵點多等問題。
“外貿發展還存在很多隱憂,不能盲目樂觀。”任鴻斌說,商務部將適時出臺新一輪穩外貿政策舉措。其中,為了增強企業應對匯率風險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抓實外貿信貸投放。
那拐點將在何時出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近日的《財經》年會上分析明年形勢時指出,中國因為疫情帶來的訂單轉移而導致的出口高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這就意味著明年我們保增長更多的需要依靠內需。
王梅婷分析,預計原材料價格上漲將在2022年上半年北半球天氣回暖、能源需求回落下逐步改善。全球疫情蔓延、新型變異病毒出現,導致全球供應鏈緊張恢復仍然較慢,但我國出口增長仍有韌性,我國海運繁忙、集裝箱供應不足可能還將持續半年左右。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責編 任志江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