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獲悉,繼暗褐脈柄牛肝菌之後,中華腐生牛肝菌也實現了菇房人工栽培,35天就可出菇,出菇整齊、產量高。
2020年,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春霞及其團隊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橡膠林地採集到一個罕見的牛肝菌目物種;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曾念開教授及其指導的2019級碩士研究生謝惠菁對該牛肝菌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該種為牛肝菌科腐生牛肝菌屬的成員,即中文名命名為“中華腐生牛肝菌”。該種最早描述於斯裡蘭卡,之後在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香港都相繼有發現。有趣的是,此次不僅在雲南的西雙版納采集到該種標本,曾念開教授還發現其在海南也有分佈。可見,該種是典型的亞洲熱帶種。
據調查,中華腐生牛肝菌在野外的資源非常稀少,而且產量低,很可能是一種瀕危物種。為此,張春霞研究員及其團隊根據多年積累的牛肝菌栽培經驗,對野生中華腐生牛肝菌進行分離培養,並進一步在菇房內首次誘匯出中華腐生牛肝菌子實體。目前栽培種35天即可長滿菌袋,頭茬菇產量達到130克/袋,一個菌包可採收1至2茬,每茬可以成熟1至5個子實體。中華腐生牛肝菌菌絲生長速度快、抗雜性強,出菇整齊,產量高。
中華腐生牛肝菌是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繼暗褐脈柄牛肝菌之後實現的第二個可菇房人工栽培的牛肝菌。目前,中華腐生牛肝菌在菌絲生長速度、產量、抗雜性、生物學轉化率等方面都明顯優於暗褐脈柄牛肝菌。下一步,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將聯合海南醫學院對中華腐生牛肝菌的可食性、藥用價值、人工栽培、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保護和開發利用中華腐生牛肝菌資源提供技術和理論支撐。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實習生 毛麗
責編 徐紅
校對 貓恩泊
編審 趙梅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