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致貞(1915—1995.5.)女,漢族,北京人。字一雲,畫室名百花書屋,著名花鳥畫家。俞致貞草蟲花卉十四幀,每幅21×31 cm, 雖是尺幅小品,經過畫家的加工處理,構圖簡潔精煉,真是加一筆嫌多,減一筆又太少。而對主體花、莖、葉的刻畫精到美妙,每一幅的結構都別具匠心,不落俗套。
工筆畫往往給人感覺只是細緻柔美的,但是中國工筆畫史上是非常重視筆墨功力的。俞致貞先生一直強調工細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工筆畫一定要“工細兼力”。工筆花鳥畫要運用傳統的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技法,勾勒線條要用中國書法中很講究的線條“寫”出來。如果沒有傳統功力,沒有書法的鍛鍊,只是用細弱無力的線在“描”,只有色彩的堆砌,畫出只能是一些柔弱無力的庸俗作品。
俞致貞畫上的線條剛健挺拔,爽利痛快。她自幼喜愛書法,幾十年來在於非闇、黃賓虹指導下練習書法篆刻。她擅長篆書,並長期研習宋徽宗的“瘦金體”,功力非常深厚,從她在畫上題的字來看真是細硬挺健、婀娜多姿。她把這種深厚的傳統書法功力移入畫面,使得她的畫中的線條充滿“力”與“變”之美。
線條的力量感是基礎,在繪畫中還要根據所要表現的花、鳥、樹、石的形象、結構、質感、前後層次應用種種“變”化的線來勾勒。俞致貞充分用線的變化來表達物象的美感。一般勾薄嫩的花、葉都是用細筆中鋒,而勾皴樹、石、地坡時則中、側鋒並用;在勾枝幹和竹子的節時用筆有頓、有挫;按照質感的不同,勾樹石時用筆方硬,勾花卉時用筆圓柔;勾鳥的嘴部、足尖用筆鋒利而實在,勾鳥的羽毛則柔細而虛入虛出;勾前面的物象用筆要連,勾後邊的物象則用筆要斷;勾花瓣、葉片的主脈用線要挺直,勾花葉邊線則有頓挫、方圓、曲折、連斷的變化;勾葉子尖端三條線近邊實、遠邊虛,勾葉尖部收筆時有勒、有放、有俯、有仰,有許多變化。
勾勒牡丹、芍藥等花瓣的邊緣時,俞先生做了深入的分析:牡丹、芍藥等花瓣,有一根主筋,按照不同角度可勾可不勾,但到邊緣處要虛出。而牡丹邊緣線薄而嫩,產生不同變化:一是波浪狀起伏,要用中鋒細線隨波狀勾勒;二是缺刻,是花瓣本身生成、勾時凹進部分是圓形;三是撕裂,花瓣裂口凹進部分是尖的,撕裂口兩條邊線可以合上;四是褶皺,褶皺如衣服裙邊是一個壓一個的關係,勾時分清上下關係,勾到上邊線條逐漸虛出。勾葉子的邊緣也有這些變化。俞致貞對邊緣線的分析和處理使她畫的牡丹、芍藥形象更豐富、生動,筆法靈活多變。
俞致貞渲染色彩原則上仍是以繼承傳統色彩規律,不畫光影變化,而追求平面化的處理,具有裝飾性。而另一面,基於長期寫生對花卉色彩的觀察體會,她還加強了染色時的真實生動性,例如她畫的牡丹、芍藥這些花瓣層次多的花卉,她總是強調在上下層次之間加以分染,特別是花瓣的基部,總是要用更重的色彩加強分染,如白色花要加染赭綠,黃色的花要用赭石和胭脂分染,這樣花朵層次分明,不“泥”不“平”,花瓣“活脫”,立體感更強。
一般花鳥畫家重視花而不重視莖、葉的造型,俞先生說樹幹和莖,猶如舞蹈者的身軀,枝葉如同舞蹈者的雙臂,俞致貞畫中的花大多呈“之”字形、如舞蹈者的姿態。俞致貞說花與花之間要有開合呼應之趣;葉子有正、側、反背多種變化,相互間顧盼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