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下的諺語有很多,其中包括親戚中的“親疏”關係。農村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可是卻並不被當代的年輕人所接受。
“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
傳統文化中以非同宗同姓的親戚稱為“表”,比如姑姑、姨娘、舅舅、表哥等親戚;以同宗同姓的親戚視為“堂”,比如大伯、叔叔、堂哥等親戚。
“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從字面意識是說表親距離有三千里,堂親距離有五百年。前者用距離,後者用時間,以此表示表和堂之間的親戚關係。因為表親大多距離自己家很遠的地方,所以關係較為疏遠;而堂親跟自己同宗同姓,即使過了五百年,關係依然熟。
古人向來注重血統,堂親因跟自己同宗同族,在血緣關係上就有深厚的聯絡;而表親在血統上已是其他宗親,因此關係較為淡薄。加上堂親多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時常能夠走動往來,而表親多居住在離家有距離的“外人”家中,平時往來又比較少,自然親疏有別。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古人的想法不無道理。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即使是同宗同姓,可能也會面臨相距甚遠的現象,而表親也可能會居住在自家附近……由此這樣的“智慧”在現代人這裡是不成立的。
最重要的是,現代親戚之間的相處越來越脫離“親戚”關係的規則束縛,特比是年輕人,他們不以血緣上的“親疏”為依據,更多以“親戚”的品行來辨別“親疏”,且逐步呈現出越來越不喜歡跟親戚打交道的趨勢。
年輕人不喜歡走親戚的原因
有的年輕人會經常面臨親戚的催婚,覺得親戚很煩,所以能躲就躲;有的是因為親戚人品不好,比如勢利眼、愛嚼舌根等等,這讓很多年輕子女看不慣;有的是因為親戚比較冷漠,在自家有難時,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不肯伸手幫一把……
維持親戚關係是需要走動的,這是當今親戚關係逐漸變得冷漠的原因。很多需要親戚走動的節日,人們越來越趨向於用手機發紅包或者乾脆不走親戚等。這並不是一個應該被提倡的現象,親戚是社會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需要維持的親戚關係,還是應該在人際往來中更熱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