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慕凡
1
網上曾有個熱門提問:和曾經要好的朋友變成陌路人,是什麼感覺?
說不上來是什麼一種感覺,但這種事我親身經歷過。
高考後,我和好朋友去到不同城市唸書,但從未間斷聯絡,一有空就聊天聊地。
有一次,她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身上長滿溼疹她不得不住院,聽後我便安慰她:好好休養,早點出院。
隔天我便收到她的留言:“我一直把你當我最好的朋友,而你連我生病了都不來看看我,我對你好失望。”
看到這些話,我挺憋屈的。在她看來,我們關係那麼好,她生病住院我應該去看她,然而我卻只是口頭關照。
我能理解她的失望,但她並不知道,那段時間,我借住在同學家,一邊給同學的侄女補課一邊各種面試去找工作,整個人身心俱疲,所以打算工作落實後再去看望她。
然而,事實就是,一次生病,一段原以為會永遠很美好的友情,就這樣出現了裂縫。至此以後,我們極少聯絡,慢慢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仔細回想,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當自己的期待沒有被朋友滿足時,就對朋友失望至極,在心裡將其關進了“小黑屋”。
很久以後,我才意識到:哪怕兩個人的關係再好,當一方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到對方身上,把對方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時,那這段關係就成了對方身上的一道枷鎖。
很多時候,不要埋怨別人讓自己失望,更應該檢討自己是否對別人期望過高。
學會降低對別人的期待,是一個成年人的必備修養。
2
著名心理學家叢非從,在《自我成長的力量》一書中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在早期的戀愛關係中,叢非從總是會找比自己大、成熟的女朋友,並且特別依賴女朋友對他的照顧。女朋友要幫他做飯、洗衣服,給他足夠的關注、安慰和回應。女朋友不僅要滿足以上需求和期待,還要給足劑量,他才會覺得心安,否則他就各種作。
正因為如此,每一段戀情結束時,他都會覺得無比煎熬,感覺天都要塌了,甚至還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後來,接受治療後,他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喜歡年輕漂亮的女孩子的,只是因為自己成長過程中,心理需求被養育者過度滿足,所以,長大後他就將這一相處模式複製到了戀愛關係中。
他在書中坦言,他不是在找一個平等的愛人,而是在找一個繼續照顧自己的“媽”,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施加到了對方身上。
而後,他學會疊襯衣,學會了照顧自己,從中他也體會了到了成長的喜悅,感受到了成長的力量,最後寫出《自我成長的力量》這本書。
聽過這麼一句話:只有一條路不該被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深以為然。總把期待聚焦在別人身上,將自己的需求外包給別人去實現,本質上就是在逃避自我,拒絕成長。
事實上,當一個人慢慢長大成人,就要開始學會接受:沒有人有義務來滿足自己的一切期待,想要什麼,要先學會從自己身上獲得。
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就沒有辦法和自己很好相處,和這個世界很好相處,最終,只會閹割掉學習和成長的能力,錯失成長和體驗,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
3
曾經的超女朱雅瓊,和丈夫一起應邀參加了綜藝節目《再見愛人》,但18天的旅程仍然沒有改變她想要離婚的初衷。
朱雅瓊想要婚禮,而丈夫卻覺得沒意義,沒必要;
領證那天,她精心的打扮卻換來丈夫的一句“你好醜”;
朱雅瓊想要丈夫的擁抱,丈夫的擁抱卻是限時一分鐘;
對朱雅瓊最喜歡的音樂,丈夫甚至說出他“從來沒有真心喜歡過”。
她一直希望丈夫能轉變對她的態度,用她想要的方式來愛她。但是19年過去了,丈夫並沒有變成她想像中的樣子。
19年,一個女人有多少個19年呢?
朱雅瓊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期待丈夫改變上,卻忘了思考自己能為自己做點什麼。結果,丈夫沒有變得“更好”,她變得更糟了。
要知道,即便是關係再親密的夫妻,也要學會保持個體的獨立,不能將自己所有的期待強加給另一方。否則,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慶幸的是,朱雅瓊最終選擇離開丈夫,打算重新出發,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這一切正如恆子奶奶在《人間值得》一書說過的一段話:
“不要試圖透過改變他人來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會快樂或怎麼努力讓自己在這裡心情愉快地度過,這才是考慮問題的關鍵。”
總是期待別人改變來適應自己的那一套,對他人來說,是一道無形的壓力,對自己而言,也是一場吃力不討好的內耗。
一個人如果將期待都放在他人身上,對自我的關注自然就少得可憐。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關注自己時,又怎麼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呢?
正視自己的期待,學會向內滿足,這種滿足帶來的幸福才是長久的、踏實的。
4
看過這樣一句話,期待別人改變,還不如自己改變。
期待別人改變,相當於將自己的人生置被動當中、把自己人生的掌控權拱手交給了別人。
收回放在別人身上的期待,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一個人的人生才會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由此收穫的幸福,才不會在外力在發生突變時轟然坍塌。
願每個人都學會對自己負責,獨立、堅強地朝前走,遇到更厲害的自己
作者簡介:
慕凡,愛好看書、寫作的英語老師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