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阿里公佈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變動。
調整的重點是,新成立了包括大淘寶(淘寶、天貓、阿里媽媽)、B2C零售事業群(天貓超市、天貓國際、考拉海購)以及原屬於阿里電商B系業務的淘菜菜、淘特、1688、阿里數字農業在內的“中國數字商業”板塊,由原B2B事業群總裁戴珊分管。
原淘寶、天貓、阿里媽媽事業群總裁蔣凡,負責新成立的“海外數字商業”板塊,該板塊業務包括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此前,速賣通和國際貿易業務曾由戴珊負責。
在本輪調整中,戴珊與蔣凡所負責的業務進行了部分對調,同時戴珊的職責顯著擴大。另外,戴珊和蔣凡的職位皆升為集團總裁,而更高的集團職位,代表著更大的決策權。
11月底,鳳凰科技曾報道,知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正在把權力下放給公司各業務部門的負責人,這些總裁現在扮演“迷你CEO”的角色,此舉旨在加快決策。
今年7月,張勇在宣佈俞永福負責由本地生活、高德和飛豬組建的生活服務板塊的內部信中曾提及,“面對快速變化和高度競爭的市場,我們的組織必須變得更敏捷。敏捷組織的建設必須從集團頂層開始做起”,“我們必須面向客戶需求和產業特質,形成各業務單元經營責任制基礎上的板塊治理模式”。
戴珊和蔣凡升任集團總裁,分別負責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則是這一調整思路的延續。
張勇在最新的內部信中提出了一個關於組織戰略的概念:多元化治理,這是對阿里自2015年開始施行的中臺戰略的調整。阿里正試圖讓打薄中臺,以讓組織變得敏捷。
本輪調整,外界最關注的是戴珊和蔣凡的職責變動。在國內電商市場增速放緩的當下,留給大淘寶的增量空間並不大,大淘寶的關鍵在於“守”,“攻”的任務落在了淘特肩上。
過去一年,淘特確實承擔了這一使命,而且完成得相當不錯,戰略地位不斷上升,這是一直分管淘特的戴珊職責擴大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今年7月,張勇曾表示,阿里走向未來非常重要的定位和方向是成為一家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雙輪驅動的公司。顯然,阿里正試圖用加大產業深度的方式,拓展國內電商市場。這方面的經驗,恰恰是一直分管B2B事業群的戴珊的優勢所在。
此次戰略更為宏大也更加重要的落腳點,則是全球化。面對國內網際網路人口增長見頂的大環境,近幾個季度使用者增長放緩的阿里,必須透過在海外市場的攻城略地,才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面臨的各種條件截然不同,阿里在國內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方法,在國外未必管用,一切應對都需要創新。從這個角度說,阿里出海不啻二次創業。如此重任,非大將不可。在阿里之前的ALL IN手淘之役中,蔣凡表現出色。這一次,帶領阿里開拓海外尋找新大陸的重擔又落在了他的肩上。
第二次“創業”,蔣凡和阿里還能贏嗎?
國內零售市場的增速放緩,已成為一種共識。今年8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了環比下降的現象,同比僅增長2.5%,9月、10月的社零總額同比增幅皆未超過5%。
這一趨勢帶來的結果是,電商巨頭的使用者、GMV和營收增長皆不樂觀。最新一季度財報顯示,阿里收入增長放緩,淨利潤同比下降,拼多多在使用者量級達到阿里體量後,也不免會面臨與阿里同樣的增長問題。
電商增長還能來自哪裡?對阿里來說,除了要繼續進攻國內下沉市場,海外市場也亟待進取。
阿里最新發布的2022財年Q2財報顯示,海外電商業務的增長要高於大盤,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批發商業收入分別維持了33%和34%的增速,另外,Lazada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82%,阿里生態的海外年度活躍消費者為2.85億。
“在很多經濟體中,電商的滲透率還非常低,仍處在早期發展階段。”張勇在電話會議上也提及了國際業務的增長機會。與國內使用者量已基本見頂的電商市場不同,東南亞、南亞和土耳其地區都是全球新興市場,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
過去數年,阿里在海外市場的電商佈局並不少。早在阿里創立初期,阿里B2B業務便設立了阿里巴巴國際站,也就是此次轉由蔣凡負責的國際貿易(ICBU);2012年,阿里上線主打“國際版淘寶”的速賣通;2016年,阿里以10億美元投資Lazada獲得了公司控股權,此後兩年又分兩次共追投了30億美元;2018年,阿里投資土耳其移動電商平臺Trendyol。
2020年9月,法國巴黎,人們在全球速賣通快閃店外排隊等候。
但對手們同樣來勢洶洶。據iPrice Group此前公佈的2020年第二季度東南亞電商平臺數據,當季度,Shopee(騰訊控股)移動端為購物類App冠軍,網頁端以2.7億月度訪問量蟬聯流量最高電商平臺。據晚點LatePost報道,Shopee 2020年,成交總額(GMV)達到354億美元,比前一年翻倍,為整個東南亞電商市場規模的57%。
這些資料也意味著,Shopee去年在東南亞反超了阿里的同類產品Lazada。
海外電商市場,依舊有中國公司帶著大隊人馬入場。今年年初,晚點 LatePost曾報道,張一鳴在內部目標中提到,2021 年將重點在三個新業務方向上做進一步探索,其中就包括跨境電商,在位元組內部,以出口為主的電商專案代號為“麥哲倫 XYZ ”。
本月初,據億邦動力網報道,在跨境電商市場,繼TikTok Shopping之後,位元組跳動推出了獨立電商App Fanno。
無論是應對競爭對手的進攻,還是尋求自身業務增長,阿里都需要在海外市場拿出更凌厲的策略。張勇在內部信中提到了這一點,“過去幾年,阿里巴巴海外市場增長迅速,海外年度活躍消費者已達2.85億,但距離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公司,距離在潛力廣闊的海外市場有更大作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阿里對某個業務加大投入力度,往往都是從組織架構調整開始,這次的海外業務依舊如此。“我們需要形成面向海外市場的整體戰略藍圖和組織保障”,張勇指出。
那麼,由集團派往開發海外市場的人選為什麼會是一直負責大淘寶的蔣凡?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內電商市場和海外市場所處不同發展階段決定的。
正如上文所闡述的,國內電商市場整體進入瓶頸期,且這一趨勢短時間不會逆轉,消費者端可供挖掘的空間並不大,阿里要想進一步增長,除了繼續挖掘下沉市場,就是要深扎產業。
蔣凡過往在阿里的經歷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尤其是開疆拓土、帶領業務轉型乃至找到新增長點的能力,這對需要快速增長、找到新突破口的海外市場業務尤為重要。
蔣凡
2013年,阿里收購蔣凡創立的友盟後,蔣凡加入了阿里,同年,阿里提出“All in無線”戰略。一位阿里內部人士指出,在這個對阿里至關重要的戰略轉型過程中,蔣凡是出力最多的戰將之一,在內網,蔣凡因此被稱作“流量王”。此後,蔣凡又陸續推動了“猜你喜歡”個性化推薦的改版,並帶領團隊孵化了淘寶直播。
張勇在內部信中評價蔣凡道,“在大淘寶七年時間,為淘寶的無線化、個性化和內容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期待蔣凡帶領團隊在海外市場發展中實現更多創新。”
另外,海外電商產品也正進行內容與電商的嘗試。與抖音相同,Tik Tok進軍電商,是內容切入到電商。今年9月,TikTok推出整合帶貨、推廣等一系列功能的電商解決方案TikTok Shopping。商家可以進行直播賣貨,也可將商品連結直接連結到原生短影片。
上個月,據Tech in Asia報道,Shopee正在測試短影片專案Shopee Video。產品介面與TikTok,主要功能都是提升社互動動,已在Shopee的平臺上向部分使用者推出,主要適用於印尼的使用者。Shopee Video也成為繼 Shopee Live、Shopee Feed、Shopee Games 之後,Shopee 應用內又一個提升社互動動的功能。
這類消費者端的競爭同樣與帶領大淘寶進行過內容化嘗試的蔣凡,經歷更為匹配。
當然,開拓海外市場對蔣凡的能力要求更高,這既需要他複製淘寶過往的成功經驗,同時要還結合當地情況和市場競爭形勢進行創新。
阿里此前曾表示,希望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截止上季度末,阿里巴巴國內活躍消費者已到9.53億,顯然,海外市場存在巨大的使用者增長空間。
若蔣凡成功找到一條帶領海外業務增長提速的道路,阿里的使用者天花板也便打開了,蔣凡將再一次為阿里未來的增長做出突出貢獻。
蔣凡的任務從為阿里守住核心基本盤,轉為去新大陸為阿里尋求增量,阿里的國內電商部門則交給了戴珊。
事實上,在本輪組織架構調整之前,戴珊已經是阿里電商業務板塊的重要負責人。1999年,戴珊參與創辦阿里巴巴,是“十八羅漢”之一。2017年,戴珊由客戶服務業務迴歸B2B,出任阿里巴巴B2B事業群總裁。
戴珊
近兩年來,戴珊所負責的B2B事業群孵化了兩個為阿里貢獻了不少增長的業務,其一就是阿里的下沉主力軍淘特。去年3月,重新改版的淘寶特價版上線,截止今年9月底,淘特年度活躍消費者為2.4億,連續三個季度淨新增使用者量超4000萬,這是阿里目前使用者增速最快的業務。
另外,B2B事業群在今年3月組建了阿里社群電商(MMC)事業群,並於今年9月將盒馬集市與淘寶買菜整合為主動下沉市場的社群電商新品牌淘菜菜,最新一季度財報顯示,淘菜菜GMV環比增長超過150%。
淘特和淘菜菜過去幾個季度的出色表現,只是戴珊職責擴大的部分原因。另一方面,在國內電商市場整體進入增速放緩的時代,向產業靠攏才有挖掘出更多空間的可能。
在本輪組織架構調整中,阿里將淘系的大淘寶、B2C零售事業群、與淘菜菜、淘特和1688業務打通,也是阿里歷史上,首次將兩大電商板塊淘系和B系在組織層面打通。
阿里要成為一家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雙輪驅動的公司,加速兩者的融合,以形成新的化學反應,就成為必不可少的關鍵動作。由在產業網際網路經驗豐富的戴珊接管淘系業務,也就意味著阿里想要強化其在供給端、產業端的優勢。
從組織層面看,阿里成立中國數字商業、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業務板塊,是阿里近一年來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的大方向——建立敏捷組織的延續。
2015年,阿里宣佈啟動中臺戰略,打造“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但五六年過去,阿里的業務愈加龐雜,身形愈加龐大,而這往往意味著決策鏈條長、反應遲緩,顯然與現下阿里面對的競爭形勢不匹配。
在去年11月底,晚點LatePost曾報道,張勇曾在內網釋出文章表示,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今年7月,張勇宣佈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時,致阿里人的全員信的標題即是《讓組織更敏捷,讓我們行動起來!》
本次調整中,張勇對敏捷組織做了新的闡釋。“2015年起開始施行的中臺戰略,是過去幾年集團最重要的組織戰略,面向未來,多元化治理將成為集團全新的組織戰略。”
敏捷組織的核心特徵是權責明確,而多元化治理,即給業務負責人以更高的決策權和更明確的職責,恰能推進這一組織轉型的程序。“我們希望透過更多新型治理方式的探索,始終用生產關係的先進性來驅動先進生產力的釋放,用組織的創新去驅動業務的創新。”張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