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提速降費”,正式來算,應該從2015年開始,三大運營商每年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讓利”,今年已經是第七個年頭。現在爭議度最高的5G套餐降費情況,工信部也早有了新指示,要求在2年內,運營商需要做到5G套餐資費下降46%。
也就是說,1GB的5G流量只需要4.4元,雖然這個價位可能並不符合多數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此基礎上,未來5G套餐資費還會繼續下降。
使用者方對此事持有什麼態度?小編的標題應該很能說明問題,就網路輿論環境而言,當運營商這方用“提速降費”的資料報告結果作為對使用者們降低通訊資費的需求的回應時,沉默大概是最正面的態度,反之,嘲諷、質疑、“懂的都懂”等類似觀點則來的鋪天蓋地。
那麼,連續七年下降的通訊資費,為何會招致使用者罵聲一片?
使用者的感受是,運營商降了個寂寞,還老愛“虛假宣傳”,不噴對不起鍵盤。
打個比方,過去每月100塊錢能買10個G的流量,現在每月100塊錢能買100個G流量,是不是便宜了?這樣來算是不是名副其實的降費了90%?從流量單價的角度來說,是便宜了,但是從月度通訊費用的角度來說,這不是在搞笑嗎?
我三年前一個月套餐費用100,三年後月費50,這才是實打實的降費。至於網速提升、娛樂方式變革、手機支付普及、隨時隨地的打遊戲刷抖音等用網習慣變化與我何關?
這或許是大多數使用者的看法,網速提升,技術進步,套餐擴容不應該被運營商視為變相降價,說句不好聽的,國內有三家運營商,廣電作為第四家運營商馬上也要開始放號,你們之間既然是相互競爭的關係,就應該把業務升級方面的內容作為必然趨勢,而不是奉獻。
如果諸位看官真的贊同了以上邏輯,那麼小編就想反問一句,憑什麼說運營商為“提速降費”所作的一切努力不是奉獻呢?
一些企業大力提升服務質量,花錢投資技術升級,為了爭奪使用者市場大力壓降資費甚至免費,這些行為的確是基於市場競爭,為了生存下來採取的自保舉措,也讓使用者享受到了不少實惠,這是事實,可這些更是資本家打壓對手,爭奪市場的手段,不可能是目的,更不是結果。
這個階段中,資本家們比的是誰在壓降資費上更下的了狠手,誰的服務更能碾壓對方獨得市場,一旦將對手打壓出市場,很快就會“原形畢露”,該漲價的漲價,該讓你開會員的你就不得不開,比如前段時間被工信部制裁的某些企業網盤,再比如印度通訊市場價格戰後很快大幅提升通訊資費。
也就是說,曾經“讓利於民”所損失的收益,當企業在該領域形成壟斷後,必然會逐步甚至加倍從使用者身上收回。這跟運營商的”提速降費“有本質上的區別,一方的目的是贏得市場競爭形成壟斷,而另一方早已形成壟斷,降價只為了讓使用者受益,既然不談回報,為何不能說是奉獻?
順帶一提,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些企業明顯將pua理念運用的得心應手,以某盤為例,從零門檻,到限速vip,再到svip,或許一時讓使用者難以接受,但使用習慣已經根深蒂固的情況下,當商家出了年費svip的優惠活動時,使用者們立馬就忘了不能”白嫖“的憤怒。在價格上先揚後抑或者小幅上漲,即便從中長期看明顯讓使用者花費提升,可鮮少會激起使用者的逆反心理,因為麻木了。
更有意思的是,運營商們在掌控人心方面實力演繹什麼叫反面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提速降費,能一刀切的絕不切第二刀,比如4G時代,一口氣將以元為單位的流量壓降至幾毛幾分錢,月租三四十嫌貴?好的,5元月卡8元月卡到位,一擼到底,絕不拖沓。後果是嚴重影響營收以及5G建設速度。等到5G時代,降幅一變緩,使用者就不樂意了,因為運營商給他們造成了太大的心理落差,即便結果完全利於使用者,仍然難讓使用者滿意。
除此之外,同為民生類服務,水電油氣價格節節攀升,通訊套餐資費層層下跌,兩者口徑大相庭徑。運營商:我真的盡力了……
關於壓降5G套餐資費,力度雖未至人心,但運營商一直在盡力
每一次降費,對運營商來說意味著折損相當大一部分收入,關於這部分的資料網上有很多報道可以參考,小編主要是想解釋一個誤區,很多人以為運營商相當賺錢,其實並不,舉一個例項,18年移動營收7368億,淨利潤1178億,總使用者數16.33億,單使用者ARPU為53.1元,簡而言之,平均每個使用者一個月話費53塊錢,移動只能在其中掙6塊錢。
之所以移動顯得很能掙錢,說白了是使用者多,利薄量大,導致的問題是風險抵抗非常差,成本稍微一波動就會虧損,加上營商環境長期處在矛盾之中(上層領導一方要求提速降費,另一方要求提升網路質量,第三方又要求淨利潤收入增加),考核矛盾導致部分省市運營商市場行為矛盾,這也是招使用者仇恨的一個原因。
幾方平衡之下,運營商還是做了不少實事的,一,流量單價費用下降近90%,這個沒得說;二、以三年的區間看寬頻資費同樣下降近90%,有的地方做活動直接白給;三、取消長途漫遊資費(經歷過的使用者應該知道這項費用曾經多貴);四、4G時代各種神卡套餐層出不窮,5G時代依然有保留,給了使用者選擇餘地。
至於為什麼始終不得使用者理解,小編總結,不好的地方就是因營商環境導致市場行為壟斷且畸形,過多成本被投入內耗之中,人才挖掘和技術創新力度不夠,最後還把消費者得罪了,事情做了沒落到好,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