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是福建的西部,自古以來皆指代福建省汀州府八邑地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客家先民都把閩西作為客家人的起點,由此,閩西成為了播遷至海內外億萬客家人敬仰的“客家祖地”。千年汀州府所在地長汀,因此被尊稱為首府,福建汀江也被尊稱為“客家母親河”。
環山靠海的獨特地理環境,和客家文化的薰陶,世世代代的閩西客家子弟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的理想,走出大山,奔赴世界各地,成為客家人的開拓者、探索者、冒險家和浪跡潮頭的時代勇士。
尤其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的閩西優秀兒女,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中華民族,他們背井離鄉,不畏生死,前赴後繼,奔赴戰火紛飛的戰場,用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凱歌。老革命家張鼎丞同志,就是從閩西大地上走出來的一位客家子弟。
張鼎丞的資歷很老,他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創人,參加過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他曾是粟裕大將的上級,他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時,粟裕是副司令員;他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員時,粟裕也是副司令員。
建國後,張鼎丞的成就更大,身居要職。他是福建省開國第一任省長;他是新中國第二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並且一干就是20年。
他還擔任過福建省委書記、省軍區政委,華東局書記、政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官至副國級。那麼,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又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張鼎丞,1898年12月,出生於福建省永定縣金砂鄉西湖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儘管家境十分貧寒,甚至連飯都吃不上,但開明的父母還是咬緊牙關送他上學讀書,他們認為只有透過讀書,才能改變兒子的苦命。
張鼎丞先是在本村的私塾和初級小學讀書,後又到鄰近的豐稔市作新高階小學讀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擔任金砂公學校長,教書育人。生於亂世的他,親眼目睹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便決定投筆從戎,南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
可當他千里迢迢到達廣州後,黃埔軍校的招生日期已經過了,他只好沿途返回,暫時來到大埔縣青溪保靈寺當了一名小學教員。也正是在這裡,張鼎丞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深受其影響,積極參加各種愛國主義活動,宣傳革命道理。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徹底宣告失敗,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慘遭殺害,白色恐怖籠罩中華大地。張鼎丞就是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不畏生死,毅然決然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從此以後,開始了他的革命新徵程。
入黨後,張鼎丞受組織委派回到永定脂南從事農運工作,以金沙公學為基礎,以教師身份作掩護,走村串戶,向群眾宣傳革命先進思想,秘密發展黨員,不久後,就建立了中共溪南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
中共永定縣委成立後,張張丞當選為縣委委員兼農民運動委員,他十分重視武裝群眾,建立以農會骨幹為主的秘密武裝組織“鐵血團”,在龍巖、上杭、永定等縣舉行了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並擔任永定暴動的總指揮,取得了巨大勝利。
隨後他又建立閩西第一個工農紅軍營,並出任營長,在溪南里13個鄉村進行土地改革,建立區鄉蘇維埃政府,使得2萬餘人分得了土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你要知道,永定農民武裝暴動是當時福建省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暴動。此後,張鼎丞創造了福建革命史上的多個第一。
張鼎丞建立了福建省最早的一支紅軍隊伍“紅軍營”;在福建的土地上,是他開創了第一塊紅色區域;他與鄧子恢一起創造了溪南土改經驗,領導溪南的農民開展了福建最早的分田鬥爭。所有這些,為此後不久紅四軍入閩建立閩西革命根據地,開展大規模的土地運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929年,張鼎丞率領紅軍遊擊主力,有利地配合了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攻佔永定縣城,並被任命為永定縣革命委員會主席。閩西地方武裝改編為紅四軍第四縱隊後,他擔任了四縱隊黨代表、閩西特委、軍委書記等職,率領四縱隊轉戰閩西、贛南,給予了敵人沉重打擊,開創了閩西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紅色政權。
1930年,張鼎丞擔任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建立者和卓越領導人。之後,他又擔任了中共福建省委黨委、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繼續領導蘇區軍民開展武裝鬥爭。在他的正確領導下,閩西革命根據地不斷髮展壯大,成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一方面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紅軍主力北上轉移後,蔣介石調集10萬大軍對蘇區進行瘋狂圍剿。 由於敵強我弱,各留守部隊與敵人展開血拼,損失慘重。
在長征前夕,毛澤東曾對張鼎丞說“你還是回到閩西去,那裡你熟悉,可以堅持、可以發展。”他果真沿著毛澤東指引的路去走,在那特別艱難的歲月裡擎起南方一角天。
紅軍長征後,張鼎丞與劉永生等少數同志晝伏夜行,衝破反動武裝的重重封鎖,九死一生,終於回到了福建上杭、永定蘇區。在白色恐怖的閩西大地上,繼續堅持革命鬥爭,因為這裡是他熟悉的地方,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1935年,為了更好地統一領導閩西地區的武裝鬥爭,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張鼎丞被任命為軍政委員會主席。在他的領導有方下,閩西南軍民開展機動靈活的群眾游擊戰爭,在國民黨勢力範圍內不斷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對閩西紅軍游擊區反動的多次“清剿”行動,張鼎丞及時提出“分散行動,堅決依靠群眾,廣泛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保衛群眾利益”的行動口號,率領閩西根據地軍民,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最終打退了敵人的三次進攻,儲存了我軍的有生力量,並且不斷地擴大和發展新的游擊區,度過了最為艱難的三年游擊戰爭歲月。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閩西南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後,他擔任支隊司令員,率部開往蘇皖抗日前線。他密切聯絡群眾,有效開展了統戰工作,很快打開了大片地區的局面,取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牽制和消滅相當數量的日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張鼎丞被任命為華中軍區司令員,成為了華野的首任司令員,與粟裕共同掌管華中軍事工作,在著名的蘇中戰役期間,他與粟裕密切配合,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喜人戰績,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肯定和讚揚。隨後又率部轉戰山東各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大家都知道,福建毗鄰臺灣,是國民黨軍敗退臺灣的最後一站,所以此地的作戰環境十分複雜,形勢異常嚴峻,留下來的國民黨特務也十分猖獗。
1949年,張鼎丞隨同葉飛將軍一起,率領15萬解放軍和5000餘名南下幹部,在當地群眾和游擊隊的大力幫助下,迅速蕩平了國民黨頑敵,快速解放了福建全省,並於同年8月24日,在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張鼎丞被任命為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成為了開國第一任福建省省長。
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清剿土匪,和國民黨的殘餘勢力以及敵特分子,鞏固和發展新生的人民政權,進行土地改革,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建設,使福建的各項各業迅速走上了正軌。
在他主政福建期間,他大張旗鼓地開展鎮反革命運動,和抗美援朝運動,深入發展農村生產力,引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在他的領導下,福建的海防得到了鞏固,修建了國防公路(在50年代位居於全國先進行列)和廈門海堤,建設了全省最早最大的水電站—古田水電站。
他還主持了眾多重大的基建專案,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福建修建的鐵路—鷹潭廈門鐵路,就是他上報中央的5個方案之一,改變了福建經濟落後的面貌,深受福建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在他50多歲的歲數時,卻被福建人民尊稱為“張老”。
之後,張鼎丞又被調往北京,出任新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二任檢察長,並且在此崗位上,他譜寫了20年光輝篇章。在主政檢察院期間,他堅決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嚴厲打擊敵人和各種犯罪活動,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制,鞏固人民政權。
他開創了新中國檢察事業的重大使命,開拓了新中國檢察事業的新局面,為我國檢察業務的建設,孜孜不倦,嘔心瀝血,功勳卓著,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十年動亂期間,張鼎丞也遭到嚴重迫害,但他始終顧全大局,堅持原則。1975年,張鼎丞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仍然老驥伏櫪,獻計獻策,熱情高漲地投入國家的建設之中,繼續發揮餘熱,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
1981年12月16日,張鼎丞逝世於北京,享年83歲,一代元勳就此隕落。
1982年1月1日,一架草綠色的“”安二“飛機,沿著閩西的客家母親河——閩西汀江兩岸緩緩超低飛行,將張鼎丞的骨灰撒落在他深愛的熱土上。他這位來自於客家山鄉的兒子,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又回到了他心愛的客家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