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1年,一組考古隊,正在位於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上的昭陵辛勤勞作!
他們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一個陪葬大臣的墓室,並在那裡發現了一件稀世珍寶。
這珍寶就是被稱為國寶的“三梁進德冠”,這文物在後續,也成了中國儲存最為完好的唐代帽子實物。從帽子的造型還有名字可知,這帽子的主人也非尋常人物?
事實卻也如此,這帽子的主人不少人都耳熟能詳。
那就是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備受信任和器重的初唐名將李勣。(徐懋功)
這時隔千年後出土的帽子,讓今日的國人收穫了至寶,也讓一個史書中的感人故事,獲得了驗證,進而讓無數人知曉了初唐盛世時的君臣情誼。
這個典故是什麼意思?背後有什麼故事,為何說典故中藏著李世民和臣子的情誼?我們繼續看!
(李世民和臣子)
一:關於帽子的典故。
“三梁進德冠”是唐代身份尊貴之人才能佩戴的帽子,這帽子的樣式和作用,在史料《新唐書》也有記載。
太宗常以幞頭起於後周,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兵,探古制為翼扇冠,自服之。又進德冠以賜貴臣。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帽子是唐太宗借鑑前朝的帽子樣式,做出來自己戴的帽子,後來為了感恩武將的貢獻,就將這個帽子分別設計成了三梁、兩梁、一梁三種樣式,並送給品級不同的親信武將,以表彰他們都貢獻。
從出土的帽子樣式可知,這帽子屬於三梁進德冠,屬三品以上武官才有佩戴的樣式,當時的李績品級在三品之上,因此也收到了李世民的送的帽子。
收到了送的帽子之後,李績非常珍惜,就連下葬的時候,都不忘將帽子戴在身上。
這無疑是君臣深厚感情的體現,而且這段故事,數千年前的史書中也記載了當時的場景。
(三梁進德冠)
二:李績的遺言,我想先帝啊?
公元669年,已然是76歲耄耋老者的李績,看著身邊的孩子,用深情的話語說。
惟加朝服一付,死倘有知,望著此服以見先帝《舊唐書:李績傳》
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啊,我的墓葬中一定要有一套新的朝服啊,有了這朝服我死後如果有幸能見到先帝,我希望能穿著朝服,去拜見李世民。
說完這話之後,這個初唐戰將闔然長逝。
他的孩子們聽從了父親的遺言,鄭重地將朝服和帽子放進了老爹的墓穴之中!
李績去世的時候,時年76歲,他走的時候,唐太宗已然故去了20年之久。也就是說,李績在李世民去世後二十年,依舊不忘李世民的恩德和厚義,帶著李世民賜予的“三梁進德冠”,享受著國葬的榮典,去找自己的先帝去了。
忠心耿耿,必有迴響,念念不忘,必有因果,這因果就是李世民強大的人格魅力。
這人格魅力,深遠地影響了唐朝,也在後續的繼任者唐高宗李治那裡有體現。
(唐高宗和武則天劇照)
三:史料中的李績回憶。
君臣之交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無數人都會說,劉備見諸葛亮,如魚得水,言聽計從!
這是一箇中年沉淪顛沛流離的雄主,面對青年才俊的態度,有所求下,在劉備真心加持下,成就了千古典故。
相較於劉備與諸葛亮,其實李績和李世民的君臣感情也不遑多讓。
這感情的體現,在唐朝史料《舊唐書李績傳》中屢見不鮮。
自遇疾,高宗及皇太子送藥,即取服之;家中召醫巫,皆不許入門。子弟固以藥進,
這段話的意思是:李績病入膏肓的時候,唐高宗親自帶著自己的皇太子給老將李績送藥,還四處尋找良醫去治療,期望這位老將能漸漸好起來?李績卻婉言拒絕了唐高宗的送藥舉動。
(君臣之情)
子女一看老爹這做派,就勸誡李績讓他吃藥,李績說了這麼一段話。
勣謂曰:我山東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臺,年將八十,豈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寧容浪就醫人求活!
我原本是山東的一個民夫而已,因為歸順英明的唐太宗,才有今日的繁榮富貴,現在自己地位崇高,年歲已近80,命數到了就隨他去吧,那需要藥石良醫續命?
說完之後,李績又深情地回憶了一段跟唐太宗的過往。
暫時遇暴疾,驗方雲,須灰可以療之,太宗乃自翦須,為其和藥。他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帝曰:吾為社稷之計耳,不煩深謝。《舊唐書:李績傳》
這段話的意思是,李績有一次突染重病眼見情勢危險,醫生按照藥方上的說法是,需要鬍鬚燃燒的灰燼方可治好這病,聽聞訊息的唐太宗立馬剪下自己的鬍鬚作為藥引子讓李績服用,李績得知訊息後,叩頭出血,邊哭邊謝恩。
唐太宗看著李績,說:我這是為社稷打算的,不用感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代人身體上任何部位都是古人珍視的東西,無論頭髮、鬍鬚都是如此。
古人的這份執念,在清朝入關後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上詮釋得明明白白,三國曹操的割發代首,也是這執念的詮釋,頭髮和鬍鬚有代表身體一部分的作用在內。
君王用自己的鬍鬚作為藥引子,治療臣子的病,今日看來或許多了些荒誕,可在當時無疑是天大的事情,這屬於少有的殊榮和關心,這就是李世民和李績的君臣之情。
而這情分還有很多,還不限於李績,另一個大唐戰將,軍神李靖也跟李世民恩義非常!
(軍神李靖)
四:李世民和李靖的君臣之義。
太宗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這段話出自李靖率領大軍擊破東突厥之後,李世民高興地說:當年漢朝時李陵率5000步卒血戰匈奴,最後投降了匈奴,依舊能名留青史,今日你僅憑三千輕騎兵就深入敵境,平定襄城戰勝了北方夷狄,這樣的功績足以彌補當年在渭水之戰的過失了。
誰曾想這樣的戰功,居然有人說閒話,御史大夫溫彥博諫言說:
寇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太宗大加責讓。
這話對意思是:溫彥博說李靖治軍無方,部下在擊破頡利可汗的牙帳後,居然搶掠珍寶文物,違法亂紀,要求司法機關懲處李靖。
聽完溫彥博的無理取鬧,李世民在表面責罰了李靖後說:
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詔加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戶。
這話的意思是:當年隋朝大將史萬歲擊敗了達頭可汗,卻在隋朝遭遇了不公,這或許就是隋朝滅亡的因由,我就不一樣,不僅赦免你的罪過,還表彰你的功勞,隨後就冊封了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賞賜了絹千匹和食邑500戶。
數天之後,依舊感覺愧對李靖的李世民又找來李靖說:
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僕射。
這話的意思是:之前有人誹謗你,現在我已經查清楚了,你不要將這件事放在心上啊?然後又賜來絹二千匹給李靖。
一個君王,能對臣子認錯,這氣度今日多少老闆都不一定有!
俗話說,見微知著,一個帝王的言行舉止,都有影響臣子和後人。
在李世民的影響下,唐高宗成了仁德君子,無數大臣也成了李世民的死忠。
這不就是李世民強大人格魅力的體現嗎?
(唐太宗)
尾聲:
唐朝就在李世民強大的人格魅力,還有言傳身教之下,迎來了貞觀之治和唐高宗時代的最強版圖。為了能將自己的治國之道代代相傳,李世民還給子孫留下了自己的執政智慧。
這智慧就是《帝範》。
在《帝範》這本書中,李世民闡述了自己的人君之道,並叮囑子女,要講這本書作為遺訓:
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
李世民的帝王之範盡在書中,出土的文物也佐證了李世民的仁德和恩義。
這初唐精神,還有那讓人念念不忘的帝王德行,今日讀來依舊感嘆。
唐宗,唐宗,非常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