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電視劇,電影銀幕數量激增,成為人們消遣放鬆的首選,各種歷史,宮廷,神話,武俠類影視劇深受歡迎!但也呈現出諸如低俗化、娛樂化等問題!
就說歷史劇,但凡主角是皇帝的,就一定設定為一個“好人”,而且是個“完人”!這個皇帝一般會文武兼備,知人善任,擁有雄才大略,勤政愛民,幾乎沒有缺點,即便要做違背常理之事,那也是被逼無奈,或是身邊的人私自為之,與他無關!
這是不是有點太過了?人無完人,何況萬里江山,一國百姓的皇帝?
一、李世民為奪帝位,殺兄弒弟囚父
李世民,唐朝第二任皇帝,開創“貞觀之治”,史稱唐太宗!
他文韜武略,平定亂世,開疆擴土,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給了百姓盛世太平。他求賢納諫,寬厚愛民,可謂一代明君。他聰明果斷,善於用兵,他立有赫赫戰功,但他卻有一個最大的弱點,便是他是嫡次子。
所以,無論他擁有怎樣的才能,在嫡長子李建成面前,在古代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面前,他毫無勝算!
在帝王之家從來沒有父子之情,更無兄弟之義!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隨即稱帝!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人生中爭議最大的一筆。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也無數次的想要抹去那一段歷史,就因為那段歷史並不光彩!好在他為君英明,為大唐開創了盛世太平!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博得一代明君美名,他確實是個好皇帝,但跟好人無關!影視劇被迫殺兄弒弟,不過是人物的美化而已!
二、靖難之役的朱棣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
明成祖朱棣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他在位期間不但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還組織編修《永樂大典》,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經濟發展到頂峰,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但就是這樣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他的皇位也是奪來的!
很多影視劇都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逼反了朱棣,或是建文帝(朱棣的侄子朱允炆)軟弱無能,崇信奸佞造成的,其實這過度渲染了燕王造反的悲情。早在靖難之役前,幾位藩王就開始秘密擴充軍事實力,手下軍兵也早已經超過朝廷規定。他們都在等一個機會,那就是朱元璋什麼時候歸西,就什麼時候聞風而動,只不過朱棣的運氣太好,當朱允文想重新中央集權時,朱棣也已經做好了準備,帥先以“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殺進金陵,登上帝位!
朱棣性情多疑,殺人無數,奪得皇位之後,“壬午殉難”清洗了建文朝的一批忠臣。方孝孺被“誅十族”,景清被“瓜蔓抄”,黃子澄、齊泰被殺後,其家人的命運也是十分悲慘。他還好大喜功,朱棣五徵漠北,南征交趾,鄭和六下西洋,遷都北京,這些都耗資巨大,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永樂大帝,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他是好帝王,卻稱不上“好人”!
三、漢高祖劉邦,誅殺開國左膀右臂
劉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他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在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當中,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市井混混,不僅為人傲慢無禮,還整日遊手好閒,根本就沒有什麼帝王之相!
其實也不盡然!
劉邦做了皇帝,首先就是發展生產。他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徭役和賦稅,大赦天下,釋放刑犯,裁減軍隊,鼓勵人口生育,鼓勵勸農重桑,大力倡導私人開展工商業。這樣一來,不僅農業恢復了生機,工商業也逐漸興盛起來。為老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皇位做上了,就該考慮怎麼能做他個千秋萬代了?
這幾乎是每個皇帝都必做的功課!建國初期,大局初定,手下還有那麼虎視眈眈的人,劉邦也一樣憂心忡忡。尤其是他下面還有那麼多手握兵權,謀勇兼備的異姓王,劉邦這個皇位做的可真是膽戰心驚的。劉邦為了江山穩固,自然想除掉這些隱患,所以對於很多開國功臣都被劉邦一一剷除了!
所以劉邦在消滅項羽後,開始剪出異姓諸侯王。而那些被封侯的145位功臣,他們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因為手中並無兵權對西漢的江山並沒有威脅,所以因此倖免!
做為一國君王,不能簡單的以“好人壞人”區分,也不應過分改編美化。歷史上但凡有“千古一帝”“一代明君”之稱的皇帝,大多是因為功大於過,而非一個“善良,不忍殺戮的好人”!